文丨崔桂忠
又一朵生命之花,凋零在无盖的深井之中。9月20日晚,西安航天基地一小区内,一名11岁男童在玩耍时不幸坠入通风井,经抢救无效离世。警方初步认定此为安全责任事故,三名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消息令人痛心,一个本应充满欢笑的童年,就此戛然止于黑暗。
![]()
这起悲剧,无情地揭开了安全防护上的重重漏洞。据报道,事发通风井口仅以“简易泡沫隔离物”遮挡,形同虚设。这与坚固可靠的井盖标准相去何止千里?通风井作为建筑的“呼吸系统”,其安全规范本有明确要求,却在执行中被简化、被忽视,直至吞噬生命。
悲剧从未走远,它只是在重复上演。这并非孤例:去年9月,西安一8岁女童坠入未封闭的消防水井身亡;今年7月,重庆一13岁男孩命丧雨水井。不到一年,西安两地,两个孩子,同样殒命于本可避免的井口风险。警示钟声长鸣,为何防护网迟迟不装?“下不为例”的承诺言犹在耳,为何责任方的敷衍从未收敛?
根源在于“责任空转”的恶性循环。建设单位将“符合规范”异化为“应付检查”,以泡沫代替井盖,是在用生命赌博;物业公司将“日常巡查”简化为“打卡走过场”,对隐患置若罔闻,视职责为负担;监管部门的抽查若未能形成“发现-整改-追责”的闭环,安全红线便沦为弹性底线。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方若能多尽一分责,那口通风井都不至成为夺命陷阱。可悲的是,环环失守,最终将孩子推向了深渊。
![]()
我们常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而希望的陨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那个11岁的男孩,他的风筝永远留在了昨天,画笔停在了半空,只剩下父母无尽的哀恸。这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是活生生的人、血淋淋的痛——这样的代价,任何家庭与社会都无法承受。
阻止悲剧重演,绝不能止于事后追责,必须编织一张“事前预防、事中严管、事后厉惩”的立体安全网。
首要之举,是给“井口安全”立下硬规矩。所有通风井、窨井等必须强制安装防坠网、配备高标准井盖,并将防护标准在小区公示,接受居民监督。对偷工减料的建设单位,不仅要重罚,更应纳入行业“黑名单”,直至永久禁入。
其次,必须让“物业责任”落到实处。 应将井口等公共区域的安全巡查纳入物业考核的“一票否决项”。居民报修隐患,物业须在规定时限内(如24小时)整改并反馈,逾期未改则启动扣费乃至更换程序。
再次,必须让“监管之手”真正硬起来。监管部门需建立辖区“井口安全台账”,结合定期抽查与随机暗访。发现问题不仅要严惩责任方,更要倒查监管人员是否失职渎职。
当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但我们更需清醒:对孩童而言,“远离危险”的叮嘱,远不如“危险已被消除”的保障来得实在。学校可教孩子识别风险,但真正的安全,是让他们在小区奔跑时,无需时刻警惕脚下的陷阱。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在高楼广厦,而在对最微小生命的悉心守护。一口井盖的重量,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度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这位11岁男孩未能爬出那口深井,但他的离去,应成为长鸣的警钟——别让下一个孩子,再为“责任缺位”付出生命的代价。
生命没有重来键,安全不容打折扣。当每一口井都有牢固的盖,每一份责任都稳稳落地,当孩子们得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无需惧怕脚下的黑暗,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座真正配得上“文明”二字的城市。
这一天,我们不应等待太久。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