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18日,伊朗司法部门启动对前总统鲁哈尼的预审程序,这位曾经的改革派领袖可能面临死刑。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寄予厚望的盟友佩泽希齐扬,如今却站在了完全相反的立场上,从温和派彻底转向强硬派。
是什么让鲁哈尼失算?谁改变了佩泽希齐扬?
死刑阴云笼罩,改革派领袖走到生死关头
9月的德黑兰,政治温度比气温更加灼人。
前总统鲁哈尼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从改革派的希望之星,变成坐在被告席上的死囚候选人。
强硬派议员加赞法里在伊朗24频道的节目中敲着桌子,一口气列出八项罪名,包括泄露国家机密和外交失误,直言法庭若定罪,死刑都有可能。
![]()
这一切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8月那份改革派的集体上书。
8月12日,鲁哈尼发布了一个35分钟的视频。
他在视频中直球呼吁国家路线转向发展,缓和对美关系,说得相当直白:制裁拖了这么久,伊朗得让步换空间,不然经济继续崩盘。
![]()
视频一出,改革派阵线立马跟上,8月17日27个团体联合发声明,标题就叫《伊朗改革阵线声明》,里面点明要深层结构改革、国家和解、大赦政治犯,还得跟美国直接谈,暂停铀浓缩换制裁松绑。
声明强调这是救国关键,得回归伊斯兰共和国原则。
但这份声明在哈梅内伊眼中,简直就是投降书。
![]()
8月24日,最高领袖公开讲话,直接驳斥改革派提议,说跟美国谈是浅薄想法,美国想要的是顺从的伊朗。
他赞扬6月战时全国团结,警告敌人想借机分裂伊斯兰共和国。
改革派的声明刚发一周,就被最高领袖一棒子打回原形。
![]()
更要命的是,鲁哈尼的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他早年任上推伊核协议,2015年签成后石油出口反弹,外汇回血,但2018年美国退群,制裁卷土重来,里亚尔汇率崩盘。
现在八月声明一出,旧账新算,检方重启2023年的调查。
改革的绞索,最终套在了改革者自己的脖子上。
![]()
一枚导弹炸醒了谁?总统从鸽派秒变鹰派
如果说鲁哈尼是改革派的殉道者,那佩泽希齐扬就是那个中途下车的人。
这位医生出身的总统,竞选时打出的可是"对话优先"的旗号。
他承诺要让伊朗重新走向国际社会,通过延续伊核协议来摆脱制裁,把重心转回发展经济上。
但命运没打算给他太多温和的时间。
![]()
今年6月16日,那个改变一切的日子到了。
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德黑兰开会,六枚火箭弹直奔大楼入口,爆炸把出入口炸得稀巴烂。
佩泽希齐扬当时就在里面,腿上挨了金属碎片,轻伤但够惊险。
这不是意外,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暗杀企图。
情报显示,以色列想借机除掉这位新上台的总统。
![]()
从那一刻起,佩泽希齐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道理:妥协换不来和平。
腿上的伤口每天都在提醒他,美国和以色列要的不是对话,而是彻底投降。
美方谈判要求越来越苛刻,6月初就提伊朗得拆掉整个核基础设施,连民用铀浓缩都不许。
佩泽希齐扬一看,这哪是对话,分明是逼伊朗缴械投降。
![]()
8月上旬,谈判彻底卡壳,美国还加码要伊朗限制导弹开发。
这直接堵死了核谈的路。
7月底开始,佩泽希齐扬公开强调国家安全优先,推动安全委员会批准新防御预算,边境哨所加固,情报网升级。
9月9日以色列又炸卡塔尔,佩泽希齐扬马上打电话给卡塔尔埃米尔,谴责以色列不守国际规则。
他还呼吁阿拉伯国家集体抵制。
这转变来得快,竞选时他还说对手不是敌人,现在直接把以色列当头号威胁。
![]()
改革派的温和标签,在他身上彻底褪色了。
与其说这是背叛,不如说这是政治现实主义的理性选择。
![]()
最高领袖的政治试验结束了,答案让人意外
在这场政治大戏中,真正的操盘手其实是哈梅内伊。
他对佩泽希齐扬上台的态度,某种程度上是对伊朗改革派的一次"容错试验"。
说白了,就是让你试试看,改革派的那套到底行不行。
![]()
但在关键利益节点上,强硬派从未松动底线。
这个国家真正的话语权不在总统手里,而是在那座宗教最高办公室,以及它背后的"影子政府"——革命卫队。
革命卫队远不只是军队那么简单,它控制着40%以上的国有经济命脉,涵盖基建、石油、电信等关键领域。
![]()
2024年,革命卫队旗下企业收入高达120亿美元。
这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中之国"。
改革派若想削弱它的权力,无异于动了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为了保住这块蛋糕,革命卫队在2025年1月至8月间逮捕了435名"反政府人员",其中大多数都被扣上了"勾结美国"的帽子。
![]()
改革派人士被快速审判,平均刑期15年起步。
司法系统成了政治斗争的延伸工具。
对于普通伊朗人来说,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谁改革谁强硬,而是怎么活下去。
今年,伊朗通胀率超过50%,失业率高达18%,年轻人中有四成处于贫困状态。
![]()
但更令人心惊的是,2024年针对知识分子的暗杀案增长了三倍。
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众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低,转而寻求"强硬才能保命"的心理安慰。
最新民调显示,哈梅内伊的支持率仍高达65%,而改革派的支持率,却从2021年的42%跌到了19%。
![]()
哈梅内伊还背书佩泽希齐扬,说他处理战事对头。
8月,最高领袖亲自批准了佩泽希齐扬提出的24亿美元导弹系统升级预算。
这一动作,表面是军事投入,实则是对总统"站队"的肯定。
![]()
当理想遇上现实,只有一种结局
政治从来不是理想主义者的游戏。
鲁哈尼的失败和佩泽希齐扬的转变,看似是一次改革派的崩塌,实则是威权体制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在伊朗这个政治生态中,妥协是一种危险的姿态,对话是奢侈的幻想。
不是改革派背叛了体制,而是体制从未给他们留过真正的位置。
![]()
这套政治生存游戏规则,其实在很多威权国家都能看到影子。
当外部压力加大时,体制的第一反应不是妥协,而是加强内部控制。
当改革呼声高涨时,最高权力者的应对不是真正改革,而是"容错试验"——让你试试,失败了正好证明改革行不通。
佩泽希齐扬的经历完美诠释了这个逻辑。
![]()
哈梅内伊让他上台,实际上是想证明:看,连你们改革派自己都承认,温和路线走不通。
导弹袭击是催化剂,但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整个国际环境和制度结构都不允许真正的改革存在。
美国的"极限施压"政策,客观上帮助了伊朗强硬派。
![]()
当美方要求伊朗彻底放弃核能力时,连最温和的政治家也无法接受。
当以色列的导弹真的落到总统头上时,任何人都会重新考虑"妥协的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佩泽希齐扬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在当今世界,小国的政治选择空间正在急剧收缩。
你要么选择彻底投靠某个大国,要么选择顽强抵抗。
![]()
中间道路,越来越难走。
这不仅是伊朗的困境,也是很多中等强国面临的生存难题。
鲁哈尼的悲剧在于,他试图在一个不允许中间道路的世界里寻找中间道路。
![]()
佩泽希齐扬的转变,实际上是对这个残酷现实的理性认知。
历史不会轻易改变方向,但它会记住那些曾试图逆流而上的人——哪怕他们最终被浪潮吞没。
![]()
结语
在伊朗这个政治生态中,改革不是被允许的选项,而是被清算的罪名。佩泽希齐扬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改革派的火炬彻底熄灭,伊朗的政治路线已经板上钉钉。强硬对抗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内的主旋律。
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你觉得其他威权国家会从中学到什么?
![]()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