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新时代CT赋能心脑急危重症诊疗”:一场关乎生命与技术的深度对话。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快讯:心脑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抢救素来“分秒必争”,影像技术作为诊断与救治的核心支撑,其发展与应用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危。9月23日,2025中国心脏大会期间,一场以“新时代CT赋能心脑血管相关危重急症诊疗”为主题的专家访谈成功举行。
访谈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神经内科李淑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吕滨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影像科王怡宁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邱建星教授等国内权威专家共聚一堂,分享前沿见解与实践经验。
从诊断瓶颈到救治引擎
影像技术重塑心脑血管急诊流程
心脑血管急症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挑战,在急诊抢救的“黄金时间”窗口内,每分每秒都至关重要。访谈伊始,杨伟宪教授首先从临床实践和医疗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了当前心脑血管急症领域最普遍且紧迫的需求,并强调了为有效满足这些需求,急诊救治体系最需要着力建设和优化的关键环节。
![]()
杨伟宪教授表示,“诊断是急诊救治的基础与前提,心脑血管急症救治的首要环节是迅速完成诊断与鉴别诊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专业判断和高度责任心之外,先进检查与检验设备的支持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包括放射影像与超声影像在内的技术手段,在急诊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不过,尽管影像技术不可或缺,但其在紧张的急诊环境中落地应用并非易事。吕滨教授作为放射影像领域的专家,随即针对这一关键环节的现实困境展开分析,他直言,“在急诊中,以CT为代表的影像检查应用难点包括:造影剂使用复杂、对设备性能要求较高、对专业后处理与诊断能力要求高,这些都对医院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储备、设备配置提出了挑战。”
![]()
与此同时,在吕滨教授指出的多重挑战之外,临床中复杂的病情交叉又使得影像诊断与救治协作面临额外考验——心源性疾病常可引发脑卒中,这类多系统交叉的急危重症对抢救工作提出极高要求,迫切需要神经内科与心内科之间的高效协作。对此,李淑娟教授结合阜外医院的临床实践分享了应对经验,她指出,“在阜外医院,绝大多数脑血管疾病患者都合并有心脏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心脑共病的诊断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值得关注的是,在相关科室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阜外医院目前已实现‘心脑联合扫描’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显著提高了诊断效率,为神经内科与心脏科的协同诊疗提供了关键支持。”
![]()
![]()
然而,即便解决了设备配置、多科协作等问题,急诊中患者的特殊状态仍会给影像检查带来直接阻碍。在实际临床中,这类患者中不乏因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的情况,甚至部分患者还需要持续进行重症监护和抢救干预,可能根本无法配合常规的影像检查流程。针对这一临床实操中的突出难题,邱建星教授与王怡宁教授共同给出了应对之法。“对于昏迷或无法配合的患者,影像检查的设备性能至关重要。理想设备需具备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宽的探测器覆盖范围,并能够在不依赖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实时采集心电信号。目前,已有设备能够实现无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这为急诊场景下快速完成全身扫描、心脏评估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之,影像科最先进的设备应当优先配置于急诊领域,唯有如此才能精准匹配急诊的特殊需求,真正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两位教授如是说道。
决胜“黄金时间”
一站式扫描CT破局心脑共病危局
众所周知,心脑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交互作用,例如房颤易引发脑梗死,而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常伴有心脏问题,这类共病患者往往预后较差。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共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在此背景下,心脑同治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
![]()
杨伟宪教授提到,“在心脑共病中,最为棘手的当数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同时发生的情况,其全球发生率虽不高,但预后极不理想。此时的救治核心原则是‘从重优先’,即优先处理最危急、最致命的一侧,同时兼顾另一侧,这是‘心脑同治’的基本策略。然而,此类患者的临床决策依然面临巨大挑战。急诊医生常感到棘手,患者焦虑,诊断与治疗难度大,导致预后差、医疗花费高且耗时漫长。为急诊配备更先进的检查设备,以强化急诊能力,深化多学科协作(MDT),优化诊疗流程等,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
杨伟宪教授提出的“强化急诊设备配置”这一关键举措,恰好指向了“心脑同治”的核心支撑——精准高效的影像评估。然而,传统检查模式通常需要患者接受多次扫描和多次注射造影剂,这对危重症患者构成了巨大负担。
![]()
近年来,“一站式联合扫描CT”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吕滨教授指出,“在传统模式下,患者需多次扫描、多次注射造影剂,不仅过程繁琐、耗时延长,其转运和等待过程中的风险也显著增加。随着CT设备性能的显著提升,一次注射造影剂即完成大范围联合扫描成为可能。‘一站式联合扫描CT’技术可兼顾两种关键扫描需求:一是采用心电门控薄层扫描,以满足冠状动脉等部位的精准成像;二是大范围快速螺旋扫描,用于覆盖全主动脉等广大区域。通过一次注射造影剂,便可同步完成上述多部位检查,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与患者安全性。”
![]()
在技术原理层面的深入剖析后,李淑娟教授结合临床实操,进一步印证了该技术在“心脑同治”中的实践价值。“在实际诊疗中,临床常遇到以头晕或脑血管病症状入院、经深入检查却发现合并严重冠脉问题的患者。因此,对同时出现头晕、胸闷、胸痛等高危症状的患者,需高度警惕心脑共病可能,并进行临床分层和精准筛选。一站式心脑血管联合CTA扫描凭借其一次注射造影剂、同步完成心脑血管评估的技术优势,能够显著节省时间、降低造影剂用量和检查费用,为急诊、重症以及心肺复苏后昏迷的患者提供快速全面的形态与灌注评估。如今,阜外医院通过建立神经内科与影像科之间的绿色通道,已实现此类危重患者的一站式CTA检查,为取栓决策、预后判断等提供了关键影像依据。”
![]()
除了常见危重症之外,一站式扫描技术在应对心脑血管罕见病方面同样意义重大。王怡宁教授举例道,“比如大动脉炎、白塞病、烟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线粒体脑病等罕见病,这类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往往更具挑战性,对影像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一站式心脑联合扫描通过一次造影剂注射,即可完成心、脑及其他多个部位的综合评估,能够减少重复检查、降低辐射与对比剂剂量、提供多维度诊断信息。”可见,这种一站式联合扫描不仅是一种技术突破,更是多学科协作和诊疗效率提升的重要体现,有望成为未来心脑血管疑难疾病诊断的新标准。
![]()
另外,对于危重症患者,即使存在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受损,一旦临床确有必要,仍应积极进行增强CT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造影剂方案,降低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是保障此类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邱建星教授强调,“在造影剂使用上,可借助迭代降噪等技术降低造影剂用量,同时通过追加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确保造影剂充分进入人体循环,最大限度发挥人工对比作用。而且,急诊检查应充分发挥高端CT设备的快速扫描能力,将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换言之,患者的心肾功能基础状况不应成为急诊放弃增强CT检查的绝对障碍。通过审慎评估、优化扫描方案和利用技术优势,完全可以较为安全地获取至关重要的诊断信息。”
以科技回应生命
梳理急诊CT未来发展的核心逻辑与价值底色
![]()
在上述CT影像具象化探索的基础上,几位专家进一步跳出单一实操场景,共同描绘了未来急诊CT发展的核心方向——精准化、快速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是目的:所有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提供最优的诊疗方案。未来应以“服务临床、惠及患者”为核心,推动相关学科重视急诊影像工作,将优质设备优先配置于急诊,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检查,改变全国急诊增强CT应用率低的现状。
精准风险分层是核心:无论是心血管还是神经系统急症,未来的CT技术将不再满足于“发现问题”,而是要精准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急性胸痛三联征中,通过心肌灌注评估细化心梗损伤程度,指导血管开通决策;明确主动脉夹层对冠脉的累及范围,避免漏诊误诊等,为临床提供直接关乎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的量化信息。
流程优化与多学科协作(MDT)是保障: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优化的流程和团队协作来支撑。推动急诊增强CT的普及与流程优化、建立影像与临床的急诊MDT团队,是确保影像技术能真正造福危重患者的关键。
技术融合是趋势:能谱CT和人工智能将成为两大关键技术利器。能谱CT能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助力精准鉴别诊断;AI则能全面提升效率,从图像重建、病灶筛查到辅助诊断,极大优化流程并降低风险。
总之,CT技术的精准化、快速化、智能化与协同化发展,从来不是单纯的设备迭代或流程优化,而是医学科技回应生命需求的必然选择——当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技术的进步就是在为生命抢夺时间;当复杂共病挑战诊疗极限,精准的影像就是在为决策锚定方向。
未来,随着技术与理念的持续深化,CT技术必将以更温暖的姿态融入急诊抢救的每一个瞬间,让“精准诊断”不再受制于时间紧迫,让“心脑同治”不再困于协作壁垒,最终以科技之力筑牢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这正是医学科技发展最动人的价值底色。
结语
这场汇聚顶尖专家的深度对话,清晰构建起“临床需求-技术突破-落地保障”的逻辑闭环。专家们围绕心脑血管急危重症“分秒必争”的核心诉求,既拆解了现实难题,更给出了具象解决方案:“一站式联合扫描”等创新模式通过一次检查完成多部位评估,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与患者安全,有效破解了传统多次扫描的临床瓶颈。从技术实操到发展蓝图,这场交流不仅梳理了CT技术赋能急诊的进阶路径,更以“为生命抢时间、为诊疗提精度”的务实导向,印证了医学科技守护生命的核心价值。
专家简介
![]()
杨伟宪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重症中心主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事管理处处长
北京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肺血管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临床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三届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会长
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副主任
专家简介
![]()
吕滨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兼放射科主任
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中国区委员会主席
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ASCI)前任主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及影像工程与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兼心血管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心血管学组组长
专家简介
![]()
李淑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教授 博导
专业方向:心脑同防共治,尤其擅长急危重症脑血管病的救治
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
兼任: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副主委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
北京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
专家简介
![]()
王怡宁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 帅府放射科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胸专委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心血管学组副组长
专家简介
![]()
邱建星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影像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磁共振专委会呼吸研究组组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成像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心胸学组委员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