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企业破产法》迎来大修,直指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僵尸企业"难题。
现行法律下,普通破产案平均耗时3-5年,复杂案件甚至拖到十年,大量低效产能占用土地、信贷等核心资源,严重拖累经济转型升级。
更具突破性的是,修订草案将人身损害赔偿债权列为第一清偿顺位,消费者债权列为第二顺位,从根本上重塑了破产程序的价值逻辑。
以往,企业破产往往意味着"漫长的死亡"。
某服装加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480万元货款,按旧法可能需要3-5年才能完成清算,期间厂房设备持续闲置,直接拖垮上下游产业链。
修订草案首次设立小微企业简易程序,明确负债500万以下、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企业可在6个月内完成清算。
这种"休克疗法"通过精简流程(独任审理、取消债权人委员会)、压缩时限(6个月审结),将冗长的司法程序转化为高效的市场出清工具。
据测算,仅2024年全国就有超过2.3万家小微企业符合简易程序条件,若全部适用新规,预计可释放土地资源超1200万平方米、信贷资金约800亿元。
在言叔看来,简易程序并非草率行事,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资源精准配置。
四川天全县某化工企业破产案中,当地政府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协调环保、税务部门,将原本需要18个月的资产过户流程压缩至7个月,厂房和设备被新兴科技企业接手后,产能利用率提升40%。
浙江台州通过"破产预重整+产业招商"机制,2024年推动17家传统制造企业出清,引入半导体、新能源项目12个,带动投资超50亿元。
这种腾笼换鸟模式正在全国复制。
让该退场的企业快速让路,让有活力的资本无缝接盘,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恶性循环。
此次修法明确破产法的本质是"保护法"而非"惩罚法",为诚实而不幸的市场主体提供重生机会,这与国际通行的破产法理念深度接轨,将极大增强创业者信心——
毕竟,大不了就破产嘛。
这轮修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大幅提升市场出清效率。
一方面,针对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设置"快车道",实现快速清算、迅速释放资源;
另一方面,通过府院联动、预重整等机制,为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提供重生路径。这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将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转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修法后破产不再是企业的"末日审判",而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这将改变社会对破产的负面认知,鼓励更多人勇于创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也意味着资产流动将更加顺畅,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将显著提高。
从宏观角度看,破产法大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速低效产能退出,将释放出大量优质资源,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这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高度契合,有望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任何制度改革都需要时间检验。
简易程序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府院联动机制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广?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修法为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标志着中国破产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那些长期依赖输血、扭亏无望的企业来说,好日子可能真的到头了。
而对于整个经济而言,这或许正是新一轮活力释放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破产法大修不仅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观察者,20年笔耕不辍,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财经,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