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把手里的比亚迪股票全清了,一场持续17年、近40倍利润的经典投资落幕了。消息一出来,市场立马就炸了锅。
有人说,完了比亚迪肯定出问题了,还有人说股价都顶到天了,接下来肯定就要跌了。但是我们认真去分析就会发现,可能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悲观。巴菲特的撤退其实不是比亚迪的终点,反而可能是它进入新阶段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先要搞懂一个核心,巴菲特买股票,他到底看啥?老巴的风格,我想大家都知道,就爱稳定的盈利、低负债,然后有实打实的护城河的公司,高估值的东西他基本上是不碰的。
那么你再看一看现在的比亚迪,经过十几年的扩张,无论是市盈率、负债率,早就不是当年的小而美了,已经完全超出了巴菲特的安全区。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当年比亚迪也不符合老巴的风格,他为啥还要投呢?这里头就必须要提一个人,他的合作伙伴芒格。
当年就是芒格拍着桌子推荐说,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是颠覆性的,王传福是爱迪生加威尔奇,既有技术又会管理。再加上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巨大,老巴才破例入场。说白了,当年就是芒格的坚持,再加上比亚迪巨大的潜力,让巴菲特突破了自己的框架。
但是现在比亚迪已经长成了一个巨人了,从当年的潜力股变成了行业的龙头,属性完全变了,但是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没变。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老巴清仓不是说比亚迪不行了,而是比亚迪现在已经不再符合巴菲特的投资偏好,也就是投资逻辑的不匹配,而并不是企业价值的崩塌。所以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先拎清楚,不要被市场的情绪给带偏了。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老巴撤了,比亚迪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其实恰恰相反,我觉得这反而标志着比亚迪要从旧时代迈入到一个新时代。而这个新时代到底新在哪呢?
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比亚迪的身份转型,它要从制造型的企业转向科技型的企业。我们来看,比亚迪以前靠的是啥?靠的是垂直整合,靠成本控制,比如说把刀片电池的成本降下来,靠规模效应抢占市场,这个是典型的制造逻辑。
但是现在你再看看它在做啥,搞智能驾驶,比如说天生资源系统装机已经超过120万辆了,研究固态电池计划在2027年就可以装车了,还要推兆瓦闪充,10分钟就可以充电400公里。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内建工厂,像匈牙利、泰国工厂都已经落地了,今年海外的销售同比增长了130%。所有的这些动作,哪里还是一个传统车企的玩法?完完全全就是科技公司的路数。
而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跟制造公司那能一样吗?制造公司是看市盈率、看产能,而科技公司看的是技术壁垒、看未来、看想象空间,老八根本就吃不透科技公司的估值,所以就撤了。但是这恰恰说明了比亚迪的天花板更高了,不是吗?
当然,转型没有那么容易。从中国制造业龙头到全球的科技公司,比亚迪还有很长的路,而它最大的挑战在哪呢?
就是管理层的角色转变。以前王传福团队管的是生产、销售成本,而现在要管的是全球的供应链、技术的迭代,还有地缘的风险,比如说欧洲的反补贴调查,美国的关税壁垒,这些都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较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扛住这个挑战,就决定了比亚迪的新时代能不能够走稳?
说到这儿,肯定就有人要问了,现在的地缘政治这么复杂,传统石油又热起来了,那么新能源会不会凉下去呢?比亚迪的全球化真的能成吗?
我觉得大家真的不用太担心这个长期的趋势。首先,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优势是实打实的,更加的环保,使用成本也更低,技术迭代更快,这个趋势绝对不会因为短期的地缘波动而产生改变。
其次,一旦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会持续上升,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市场的空间那会大更多。
巴菲特撤了,其实是给新一轮的投资者腾出了位置。以前大家看比亚迪总是带着巴菲特概念股的滤镜,现在滤镜没了,反而能够更客观地用科技公司的逻辑去评价它的价值。你想,如果比亚迪能够把智能驾驶、固态电池这些技术落地,再把海外的市场打开,那它的价值难道会比现在低吗?
最后总结一下,巴菲特与比亚迪的17年合作落幕,他赚了近40倍,这是老巴的成功,也是比亚迪的成长过程。老巴现在撤了,不是说比亚迪不行了,而是说巴菲特的风格和比亚迪的新节奏不再匹配。比亚迪的未来不再是制造旧的时代,而是在科技的新时代。
而市场上真正的机会,其实往往就藏在别人看不懂不敢投的时候。你觉得比亚迪的科技转型能成功吗?评论区聊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