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高校茶树育种团队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传来捷报——继2022年“金福星1号”等三个品种获批后,其再次选育的五个茶树新品种,正式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这些新品种不仅严格完成了适应性、品质特性、抗病虫性等系列科学试验,更通过DUS测试与非转基因认证,成为乌龙茶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突破。
这一系列科研成果的持续涌现,并非偶然,而是背后学科体系长期深耕茶产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而支撑这一体系的,正是福建农林大学的茶学专业。
![]()
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找准了人才培养方向——打造“能创新、够顶尖的茶产业人才”:既要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学扎实,又会教授茶树生物技术、茶叶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营销这些前沿技能。学完之后,从茶叶生产加工、品质审评检验,到新产品研发、企业经营管理,整个茶产业链的工作都能胜任。而且专业还明明白白地提出,学生毕业3-5年,就能成长为单位里的技术骨干或管理能手。这种实实在在为学生职业发展考虑的培养思路,也为后面分方向培养做好了铺垫。
![]()
为了精准满足现代茶产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这个专业在打好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搞了一套科学的分流培养机制,既能保证大家都掌握核心知识,又能让每个人的特长得到发挥。其中,主要方向着重培养“懂茶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重点提升学生在茶树生物技术应用、茶叶智能化生产控制、信息化管理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目的就是给茶产业核心生产环节输送技术型人才;另外还专门开设“茶学(创意设计方向)”,重点教学生如何进行茶产业的创意设计、怎么传播茶文化,像茶叶品牌设计、茶文化创意开发、茶主题休闲旅游策划这些都包含在内,正好贴合现在茶产业和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趋势。
除此之外,专业还会选拔部分学生进入“茶学(智慧茶业)特色班”。这个特色班依托福州校区园艺学院的优质资源,专门培养茶产业智慧化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钻研茶园数字植保、茶业智慧生产系统这些前沿领域的内容,为行业储备高端的技术研发力量。这三种分流方向虽然各有侧重,但核心逻辑都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能让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
细分培养模式的落地,离不开专业雄厚的资源支撑与成熟的育人体系。在师资方面,该专业拥有26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博士学位师资占比达81%,同时配备8人组成的实验师队伍与130名产业师资、创业导师,通过“校内学业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创业导师”的“三导师”协同指导,确保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接触产业实际。
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涵盖茶叶生物化学、茶树育种学、茶业机械与智慧生产、茶叶大数据与市场营销、创意设计等,形成“基础+特色”的课程矩阵;在实践环节,专业依托福建千亿茶产业优势,与100余家茶叶龙头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关系,还创新推出“茶生态医院”模式,让学生在“诊疗”茶生态问题中提升实践能力,这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模式,不仅让分流培养有了实践载体,更让学生提前积累行业经验。
![]()
从科研成果的持续突破,到细分精准的培养体系,再到雄厚的资源支撑,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清晰可见。在这里,专业与产业的深度绑定,从根本上保障了培养质量与就业前景,成为学生值得选择的务实之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