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碰到很多连“玩家”都称不上的爱好者,拿着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钱币,到处问“谁收购”、“去哪卖”,我便感到有些麻木。
以前关于怎么鉴定、哪些渠道包括各种实战的细节,我都写过很多次,悟性高的人已经青出于蓝,几年积累的能力甚至超过“老司机”。
但有些人,说句不中听的,本质就是想“不劳而获”,这话我摊开了讲......
![]()
元明 飞龙进宝压胜钱(仿五代庆典钱)
就像所有的高考资料,都能在书店找到,但该考不上大学的,就不是块读书的料,这一点是无法强求的。
人被逼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但数学不行!逼得再狠也没用,数学公式摆在眼前就是解不开的“天书”。
古玩行业同样如此,非常讲究“经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泡在一线的玩家,就是比普通人眼力狠、圈子广、渠道多。你想仅凭一枚“祖传钱币”,打败人家多年的积累,无疑于痴人说梦。
这不是什么“优越感”,相反是“忠言逆耳”,没有玩收藏的天赋就别碰。就像我老婆考了驾照我也不让她开车,因为我知道她没有开车的天分。
![]()
都是假货 对很多人来说算高仿
一枚钱币从最基础的鉴定来说,就已经能淘汰80%的人了,并非危言耸听,从当下网上的各种“神话”造假的趋势来看,没眼力的人占据大多数。
的确,网图看起来诱导性很大,但上手一摸几乎都能看出来好歹。哪有那么多“以假乱真”的精仿?就算有高手做出来,那成本也非常高,针对的都是拍卖行的有钱人,和普通人有啥关系?
锈色“入骨”和一刮就掉渣、地章的颗粒感与赝品的光滑、传世的温润和新仿的火气,还有老铜的“铛铛”脆响和新铜的“叮叮”脆响是能听出来的。
另有典型的青铜钱币,明嘉靖之前铜钱的成分“铜锡铅”占了大多数,就算有“锌”也只占据微量。嘉靖之后才用铜锌合金,也就是黄铜。
![]()
元 “至大元宝”小型供养钱
但如果说嘉靖朝才有黄铜钱那也是错误的!这就要了解黄铜的相关历史,在宋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但因为很珍贵所以没用来铸币。
金元时期的一些花钱,就开始用黄铜铸造,而从嘉靖才开始铸造流通币。这时候一个人拿出来一枚汉代五铢钱,非要说是黄铜“试铸”,这不是纯抬杠吗?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看到传世的青铜钱币,颜色“黄”就认为是假的。其实青铜刚开始造出来的都是“金黄色”,只不过大多年代久远,表面被各种颜色的包浆覆盖了。
人为盘玩久了,包浆磨掉,留下来的不就是底色了吗?
![]()
传世大观 图源“天府醉泉”
朝代、品种、坑口、状态,就包含了历史、金石学、地理环境以及实战经验。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小细节,大家都知道古玩行捡漏能挣大钱,但又有几个人能有资格捡漏?
钱币上有“丝织品”的布纹痕迹,就一味打成“垫背钱”,可古代也有很多正常麻布装钱的啊,分辨起来还要看絮状物和膏状物吧?
明后期官炉钱的“金背”、“火漆”和“旋边”,不了解相关工艺,包浆一厚放你面前都很难认出来。
我还遇到过一位年轻的收藏高手,对坑口研究透彻。有次碰到一位商家卖“辽窖筒子”,其他人都趋之若鹜花高价。就他看出来里面有很多“折二钱”,便判定这不是辽坑而是北宋坑!
因为北宋时期的“折二钱”发行混乱,没能影响到辽国。所以当地偶尔出来几枚折二正常,大量出现就十有八九不是辽代窖藏。
![]()
35.3毫米大观折五 华夏94分天花板(图文无关)
小细节抓好了才能以小见到,这位年轻泉友后来真的在一线找到一枚极品大观折五,在宋坑里万里挑一都算保守了。
这种实战型玩家,只要有好东西真的不愁变现,当时圈内有老玩家看到这枚大观折五,二话不说就开价:“小伙子,你这枚钱币我出8万卖不卖?”
但年轻泉友淡然拒绝了,他知道肯定不止这个价,也不急着出手让别人捡漏,这就是胸有成竹!
盒子只是生意货,经验才是基石。眼力是财富的门票,无之则一切皆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