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校 | 刘婉儿 审核 | 陈宁 马响响
清晨 6 点多的泗洪工人路,天刚蒙蒙亮,70多岁的强庄大爷已支起了他的古玩玉器摊。这个小摊,他一守就是15年,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直到下午 5 点半才收摊,风雨无阻。
大爷老家在泗洪县车门乡强庄,年轻时曾是乡里的教师,如今虽告别讲台,却在这一方小摊上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摊上的古玩玉器来历分明:老物件是旁人转手而来,带着时光的痕迹;新物件则是从苏州、河南等地批发,透着新鲜的匠气。只是提起生意,大爷忍不住叹气,疫情之后一年不如一年,远比不上从前的光景。
可即便生意清淡,大爷脸上仍常挂着满足的笑。“现在太幸福了,没后顾之忧啦!” 他总这样说。孙子已成家,外孙女也找到了安稳工作,晚辈们的顺遂,成了他最大的慰藉。这份幸福感,源于和过去的对比 —— 大爷清晰记得,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一穷二白。此前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年)消耗巨大,后来赫鲁晓夫上台又向中国逼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袭来。到 1960 年过年时,他们村里饿死了不少人。
![]()
“能有现在的日子,够了。” 傍晚收摊时,大爷一边整理玉器,一边轻声感慨。夕阳洒在他的白发上,也洒在摊前过往的人群中,15 年的摆摊时光,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更藏着一位老人从苦难到安稳的幸福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