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作者供图
■华智慧
飞机盘旋下降,舷窗外大地由青转黄,山峦如巨兽般脊骨嶙峋——这是我对青海高原的最初印象。当双脚终于踏上西宁曹家堡机场的航站楼,大西北清爽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涌入肺腑。这片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土地,即将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壮美画卷。
旅途伊始,才知道带团的导游叫卓玛。这位藏族大姐,脸庞映着高原特有的红晕,笑意纯朴如旷野清风。她一路指点窗外——这里是青稞,那里是小麦,还有成片的沙棘林,牦牛如散落的黑珍珠,羊群是游动的云朵……有人好奇路旁五颜六色的野花,卓玛真诚地说:“在高原,不知名的花,都叫格桑花。”
当青海湖的湖面闯入视野时,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那抹令人心动的蓝。我独自走向安静的湖滩,湖水轻拍岸石,斑头雁在水中嬉戏,俯身捡拾几颗石头,仿佛触摸到了湖的心跳。在二郎剑半岛,沙粒如金粉般铺展,粼粼波光里,湖海难辨,天水相融。“冰川融化,水位上涨,这臂弯般伸向湖心的美,未来很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卓玛的话,让湖风更添了几许沉重——原来壮丽之下,潜藏着无声的变迁和无言的守护。
旅程过半,乌兰草原的夜幕被一蓬突如其来的篝火骤然点亮。当心心念念的烤全羊被摆上桌台,同行的旅人饮上一口烈酒,再用刀在羊头、羊腰、羊尾各划上一刀,象征开羊仪式大功告成。在阵阵烤羊肉香气弥漫中,藏族老板不由分说把客人“赶”到户外,让我们围着篝火拉起手。笨拙的舞步、生涩的跟唱、跳动的火苗,映红了每一张陌生的脸庞。高原的寒冷被相握的手心驱散,不同的民族被同一束光照亮——原来最炽热的暖意,来自人心。
次日,我们用倒影的方式打开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澄澈得仿佛能照见灵魂。大家都忙着换上租来的鲜红防水靴拍照打卡,我发现盐田深处几个佝偻的身影。与我们鲜亮的服装不同,他们穿着沾满盐霜的靛蓝工装,正在捡拾游客不小心落下的垃圾。烈日带着紫外线扫射着盐田,他们古铜色的脸庞沁满汗珠,却沉默如盐雕。一个老盐工抬头撞见我的目光,咧嘴笑了笑,又继续低头前进。那瞬间,盐田刺目的白光在他身后氤氲成圣洁的光晕——盐湖是面镜子,照见天空,也照见汗水。
塔尔寺的红墙在蓝天下格外庄严肃穆。卓玛指着酥油花细如发丝的纹路:“酥油遇热就会融化,僧侣们要趁着寒冬把手浸在冰水里降温,才能捏制成型。”这些精妙的花朵,与斑斓的壁画、华美的堆绣号称塔尔寺“三绝”,无不凝聚着信仰淬炼的匠心。随后探访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宏伟的邦克楼和礼拜大殿展现着另一种信仰的庄严。走出寺门,下南关街的喧嚣迎面而来,烟火与香火在此交织,化成这片土地深沉而辽阔的呼吸。
旅程尾声,我独自登上南山凤凰台。晨曦中的西宁城,黄河如碧带蜿蜒。卓玛曾说,黑色石头象征吉祥。此刻,我掌心正握着一枚贵德黄河源头拾得的黑卵石。石头冰凉沉默,却仿佛承载着高原的阳光、湖水的私语,还有那些萍水相逢的人们赠予我的温暖。
当飞机昂首,穿越祁连与昆仑的山角,我终究带不走一片格桑花。但在心底,在这个缺氧而不缺信仰的地方,那些经幡上的风、盐湖里的云、高原下的蓝……都已悄悄烙进生命里,终将成为被珍藏的永恒记忆。此刻才懂得,原来最深的旅行,是让远方住进眼睛,让信仰住在心里。无论是热情的卓玛,还是锅庄旁伸来陌生却温暖的手,以及自然造化的磅礴伟力,都已悄然安住在心灵的角落——如不知名的格桑花,细小、坚韧,却足以点亮漫漫旅途,亦照亮平凡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