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中俄第九次联合空中巡航如期进行,两架中国歼-16战斗机挂载霹雳-15实弹,为俄罗斯图-95轰炸机提供护航。
这本是一次常规的军事合作,但细心的观察者却从中读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歼-16本身就是基于俄制苏-27技术发展而来,如今却要为俄国飞机护航,这种角色转换背后透露着什么信号?
![]()
歼16的苏系血统与技术超越
要理解这次护航的微妙之处,得从歼-16的"出身"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刚解体的俄罗斯急需外汇,而中国空军正渴求现代化装备。1992年,首批苏-27SK抵达中国,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现代重型战斗机。当时的苏-27用AL-31F发动机,推力122.6千牛,最大航程3530公里,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先进装备。
俄国人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响:通过技术转让既能赚钱,又能保持技术优势。1996年签署许可生产协议后,中国开始组装歼-11A,基本就是苏-27的国产版。2000年又引进了苏-30MKK,这是苏-27家族的多用途版本,具备对地攻击能力。
![]()
但中国工程师们显然不满足于简单的拼装。他们一边学习俄制技术,一边进行自主改进。歼-16就是这种"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物。
从2011年项目启动到2014年批量生产,歼-16实现了几个关键突破:换装国产涡扇-10B发动机,推力提升到144千牛;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航程延长至4000公里,比原版苏-30MKK多出1000公里。
更让俄国人意外的是,中国还搞出了歼-16D电子战版本。这个型号在2015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其电子干扰能力甚至超过了美国的EA-18G"咆哮者"。截至2024年,中国空军已装备超过200架各型歼-16,而俄国空军的苏-30系列总数也就这个规模。
![]()
中俄空军装备实力的此消彼长
如果只看纸面数据,中俄空军装备对比的变化趋势就很明显了。俄国空军虽然家底厚,但新装备产量跟不上,老装备又在加速老化。
先说俄国这边的困境。他们最新的苏-57五代机从2010年首飞到现在,总共才交付了27架,而且还面临各种技术问题。制裁导致的零部件短缺让生产雪上加霜,预计2025年全年产量也就二三十架。相比之下,中国的歼-20产量已经超过200架,而且还在持续增产。
![]()
俄国空军的主力仍然是苏-27、苏-30这些老机型,虽然陆续升级到苏-30SM、苏-35等版本,但核心技术架构还是上世纪的产物。AL-31F发动机虽然可靠,但推重比和燃油经济性都不如中国的涡扇-10B。更要命的是,俄乌冲突消耗了大量空军资源,许多先进战机都投入了战场,损失不小。
反观中国这边,空军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除了歼-16批量服役,歼-10C、歼-20等型号也在快速列装。在武器系统方面,霹雳-15导弹射程超过150公里,性能不输俄制R-77系列。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的训练强度和作战范围都在扩大,南海、东海的常态化巡逻已经成为日常。
![]()
这种对比在联合训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的几次中俄空军联合演练中,歼-16的雷达能比苏-30MKK更早发现目标,导弹射程也更远。在模拟空战中,俄制战机基本处于下风。这种技术优势的转换,让习惯了当老大哥的俄国人心情复杂。
联合巡航中的微妙细节
回到那次联合巡航,表面上看就是例行的军事合作,但仔细琢磨却能发现不少微妙之处。图-95轰炸机虽然航程达到15000公里,但毕竟是上世纪50年代的设计,速度慢、隐身性差,在现代战场上必须有护航战斗机保护。
![]()
按理说,俄国自己的苏-30完全可以胜任护航任务,为什么要让中国的歼-16来干这活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体现了两国军事合作的深化,互相护航展现了高度互信。但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暴露了俄国空军的现实困境。
从技术角度分析,歼-16确实比苏-30MKK更适合护航任务。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提供更大的探测范围,霹雳-15导弹的射程也更远,能在更大的区域内为轰炸机提供保护。而且歼-16的航程优势意味着它能伴随图-95飞得更远,不需要中途加油或者换机护航。
![]()
并且这次巡航中歼-16还挂载了实弹。这在以往的中俄联合行动中并不常见,通常都是挂训练弹或者干脆不挂弹。实弹护航显然是更高级别的军事合作,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对俄国人来说,看着自己当年出口的技术被改进到这种程度,心情肯定五味杂陈。
俄罗斯面临的现实挑战
俄国在这件事上的复杂心态,根源在于整个军工体系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苏联解体后,俄国失去了很多关键的配套企业,军工产业链出现断裂。虽然通过出口武器赚了不少钱,但在技术创新方面明显后劲不足。
![]()
国际的制裁更是雪上加霜,西方的技术封锁让俄国在先进材料、精密加工、电子元件等领域受到很大限制。苏-57的产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关键零部件供应不足。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自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但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开始向外输出技术。
更让俄国人焦虑的是时间窗口在收窄。中国空军的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而俄国的步伐却越来越慢。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几年,两国空军的实力对比可能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到那时,俄国可能真的要依赖中国的技术支持了。
![]()
不过,俄国也在努力应对这种局面。2025年以来,他们加大了苏-57的生产投入,虽然效果有限,但至少表明了追赶的决心。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俄国也在尽量保持某种技术优势,比如在发动机、导弹等特定领域仍有一定领先。
从长远看,中俄两国的军事合作还会继续深化。2025年计划的第十次联合巡航已经在准备中,预计还会有更多的联合演练和技术交流。对俄国来说,与其纠结于"师傅"和"徒弟"的角色转换,不如把心态放平,在新的合作框架下寻找自己的定位。
![]()
毕竟,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俄军事合作的战略意义远大于技术层面的得失。歼-16护航图-95虽然反映了两国军事实力的变化,但也展现了两军合作的新可能。或许,这种"角色逆转"本身就是合作深化的标志,而不是什么需要担心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