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散办理到统一登记、从线下办到网端办……2025年是《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暨全国首本不动产权证书颁发十周年,也是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坚定不移地践行“保护产权、登记为民”理念,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河北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积极探索“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新路径,形成“制度改革+服务创新+便民增效”综合模式,实现“全程网办”,交出了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新答卷。
从“首证”到“通办”,产权保护更加有力
物权定,民心稳。《条例》施行前,河北不动产登记处于分头办理模式,居民办理交易、缴税、贷款、登记等业务需往返多个部门、多次排队,费时费力费心。随着不动产登记改革在全面铺开,燕赵大地正式告别了土地、房屋、林地等分头登记的历史。
回首河北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之路,这是一段从破冰迈向深化的征程,其间诞生了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首证”。
2015年12月,石家庄等地颁发全省首批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河北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开始全面实施落地,实现从分散走向统一的跨越。
2016年12月,保定市阜平县颁发全省第一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明确了林地经营权归属,这一举措为破解林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4月,涿州市颁发全省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河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式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3年11月,邢台市信都区颁发全国首批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这是取水权纳入不动产登记的标志性事件,有效验证了取水权确权登记的可操作性,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开启了水资源价值转化新篇章。
一个个“首证”背后,是河北不动产登记改革的一次次破冰攻坚。如今,河北以《条例》为核心,以实施细则、操作规范、地方性法规等为配套支撑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基本成型,有效夯实了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的根基。这既体现了对产权的严格保护,又用优质服务温暖了民心。
今年,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完成第二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首次实现森林、草原、水、矿产等4大类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至此,全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已覆盖湿地在内的5大类自然资源。河北通过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谁所有”“由谁管”,为所有者“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提供产权依据,有效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年奋楫前行,十年精彩蝶变。回顾2016年,河北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信息平台“四统一”改革目标,全面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2019年,河北围绕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这两条主线,大力推进信息共享、流程、人员“三个集成”,全面实施“一窗受理、并行办理”;2022年起,河北持续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建设“网上”“掌上”不动产登记中心,推行“全程网办”,深入实施不动产登记提质提效行动。截至目前,全省通过互联网受理不动产登记业务57万余件,基本建成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库,签发、生成不动产登记证照1897.32万余件。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如今,河北不动产登记工作向着“更快、更严、更强”目标迈进:办证速度更快,河北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登记职责,变多头跑为“最多跑一次”;产权保护更严,通过统一登记平台及数据库,河北自然资源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实时更新共享登记信息,有效避免产生权属交叉、重叠等问题;服务支撑更强,河北不动产登记工作为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和资源配置提供了详实的产权数据支撑。
从“纸间”到“云端”,数字化转型更加有为
“现在能自助打印证书,真是太方便了!”近日,保定市不动产登记大厅自助服务区内,市民王先生手持刚打印出的不动产权证书高兴地说。半小时前,他通过手机提交了房产过户申请,不一会儿“大红本”就到手了。
从过去的“纸间”到现在的“云端”,背后是不动产登记效能跃升与智慧服务升级。近年来,河北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推进“互联网+”创新,全力推行“全程网办”,全面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
201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指导意见》,在优化业务流程、精简办事环节、规范申请材料、加强信息共享方面提出一系列新举措,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落地落实。按照工作部署,各地建立起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压实责任,强化经费保障,全力推动改革落地。到2019年3月,全省各市市本级和县(市、区)实现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
为拓展“互联网+”业务领域,河北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各地纷纷建立网上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开通网上预约预审、网上查询等服务,申请人可通过线上提交资料、完成资料预审后,再到现场核验办理,真正实现“网上平台、实体大厅和移动端互通,窗口办与网上办、掌上办互补,有形窗口与无形窗口并行”。以普通二手房交易为例,办理时限从5至7个工作日压缩到当天即可办结,购房人轻点“指尖”在手机上就能领取电子证照。
在支付环节,河北利用互联网支付平台,开通不动产登记费、政策性住房上市补交的土地出让收益等政府非税收入和相关税收在线支付功能。同时,采用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手段,在银行、公积金网点设立不动产抵押服务点,实现“不见面”办理抵押登记。例如,在石家庄,市民通过线上平台提交抵押登记申请,银行在线审核,登记部门即时办结,申请人无需再前往登记大厅,办理过程高效便捷。
目前,河北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交房(地)即交证”模式,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全省实现“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分别累计颁发证书1.09万本、19.87万本。
“我们以技术驱动不动产登记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向智能化迈进。”河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负责人介绍,全省不动产登记机构着力优化服务,变“群众追着窗口跑”为“数据围着需求转”,以材料精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数字化服务提升治理效能。
从“办好”到“好办”,便民服务更加高效
不动产登记涉及千家万户。十年来,河北不动产登记工作坚持践行“保护产权、登记为民”的理念,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水平,让业务办理从“办好”到“好办”,跑出便民利企服务“加速度”。
聚焦急难愁盼,为民解决难题。河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推动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应化尽化”。2021年5月,全省提前40天完成8.37万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张家口市用时1个半月完成11个县(市、区)645个行政村2.93万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同年7月,邢台市历时1年完成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累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770余个。
推行集成办理,拓展服务范围。河北集成房产、公证、水电气、司法等上下游关联业务延伸服务,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全面应用省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平台,实现全类型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办理”;优化升级网上(掌上)不动产登记系统,有序推行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事项“智慧网办”。
打通地域壁垒,实行“跨域通办”。河北深化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与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协同联动,打通地域壁垒,实现“京津冀+晋蒙”不动产登记“跨域通办”,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提升群众满意度,优化营商环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河北共办理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业务1967件。
“河北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每次蜕变和跃升,均传递出浓浓的为民情怀,一本本‘红本本’就是便民利企的见证。”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北将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为民服务水平,聚焦便民利企,推进业务类型创新、服务半径延伸,让不动产登记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孙玉霞、姜慧婕、张俊琴)
来源: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