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的日子,卡在了一道致命两难里,一边盼着邻国埃塞俄比亚的大坝能送来便宜电、挡住汛期洪水,解眼下的急,一边又揪着心,这大坝成了邻国博弈的筹码,自己只能跟着打转。
更藏不住的危机在地里,青尼罗河的淤泥被大坝拦在上游,田里没了天然养料,等于土地正慢慢瘦成骨头,时间久了,那就废了。
农民现在靠化肥还能凑活,可再过几年,地种不出粮了该怎么办?这场看似有好处的合作,到底是救星还是陷阱?
![]()
或许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把复兴大坝的影响说得太负面了?毕竟对苏丹来说,能拿到埃塞俄比亚的廉价电力,还能减少季节性洪水的威胁,这些短期好处明明很实在,怎么就成了致命两难呢?
其实这种想法也能理解,毕竟短期收益肉眼可见,缺电的苏丹能靠进口电力缓解能源压力,雨季不用再担心洪水淹了房子和田地,换谁看都觉得是好事。
但苏丹专家的担心没说错,这些好处是暂时的,长期风险却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青尼罗河的淤泥,本来每年都会顺着河水冲下来,给苏丹的农田喂肥,可大坝一拦,淤泥全堵在水库里,田地没了养分,慢慢就瘦成骨头。
农民现在可能还能靠化肥凑活,但时间一长,土壤肥力彻底没了,种不出粮食,那可不是缺电这么简单的事,是吃饭问题。
![]()
而且万一大坝出故障,洪水先淹的就是苏丹,这种结构性风险,不是短期拿点便宜电就能抵消的。
所以说两难,不是夸大,是看到了短期好处背后藏着的长期窟窿。
从另一个角度看,苏丹也不是完全没动作啊,比如1999年就加入了尼罗河流域倡议,2015年还和埃塞俄比亚、埃及签了原则宣言,有这些合作框架在,怎么能说它是被动跟随,没话语权呢?
这话看似有道理,可要是细看这些框架的实际效果,就会发现苏丹的主动其实很有限。
尼罗河流域倡议因为政治信任严重缺失没做成事,原则宣言虽然说要公平运营,但也明确承认了埃塞俄比亚修大坝的权利,等于苏丹从一开始就没在能不能修坝上有议价权。
再加上苏丹刚打完内战,政治上弱势,一边要哄着埃塞拿电力和防洪好处,一边要帮埃及盯着水资源安全,自己像个夹心饼干,国内政府和专家、民间的意见还不统一,政府想抓短期收益,专家担心农田和安全,民间怕被两国博弈牵连。
![]()
这种情况下,就算有合作框架,苏丹也没实力去推动公平,只能被动跟着埃及和埃塞的节奏走,所谓的话语权其实是虚的。
或许有人会反驳,地缘政治本来就是大国博弈、国家利益优先,普通民众的声音被忽略不是很常见吗?非要把民众被遗忘拿出来说,是不是有点太较真,太理想化了?
其实不是较真,是点出了这场博弈最核心的漏洞,所有关于国家复兴能源利益的讨论,最后都要落到老百姓身上,要是把他们抛开,再好看的复兴也站不住脚。
就像岛屿农耕者和青尼罗河牧民,他们靠土地和河流吃饭,大坝拦了淤泥,他们的田地就会变贫瘠,大坝调水,他们的放牧路线就会受影响。
这些人的损失不是小事,而是苏丹稳定的基础,要是农民种不出粮、牧民活不下去,国内就会出乱子,到时候别说进口电力区域合作,连国家基本的安稳都保不住。
而且苏丹的环境损失比如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也没被纳入谈判,这些损失会影响几代人,不是靠短期利益能补回来的。
![]()
所以重视民众声音不是理想化,是确保这场博弈不走向空洞复兴的关键。
说到底,核心不是反对大坝,也不是骂苏丹弱势,而是想提醒,苏丹的两难不是大坝本身造成的,而是能不能在短期收益和长期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能不能把民众的利益、环境的保护放进谈判桌,能不能把夹在中间的地理位置从劣势变成优势。
比如靠自己的位置搭建埃及和埃塞的沟通桥梁,而不是当缓冲带。
只有做到这些,大坝才不会变成冲突战场,所谓的国家复兴才不是空架子。
毕竟,不管是能源赌注还是主权忧虑,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能不能让那些靠土地和河流生活的普通人,不用为上层的博弈买单?这才是苏丹真正该解决的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