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有一种剧,它从不给你痛快的“爽感”。
它只会像一把冰冷、生锈的手术刀,慢慢地,切开生活的皮肤,然后,把那些,我们假装看不见的、早已溃烂流脓的伤口,冷静地,展示给你看。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两部,堪称“后劲之王”的限定剧神作。它们,都始于一桩“谋杀”,但最终,却为我们这个“破碎的世界”,出具了两份,截然不同,却又同样令人窒息的“死亡诊断书”。
第一份诊断书:一个“小镇”的死亡——《东城梦魇》
![]()
《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一部让“大魔王”凯特·温斯莱特,横扫艾美奖与金球奖的封后之作。
表面看,这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小镇悬案”。但它的主创布拉德·英格尔斯比,想做的,从来不是让你“猜凶手”。他,是在为一座,名为“东城”的、早已死去的美国“铁锈带”小镇,画一幅遗像。
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个,早已被经济衰退、毒品泛滥和代际创伤,所彻底掏空的世界。
![]()
而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女警梅尔,就是这座“死亡小镇”的化身。她疲惫、麻木、脾气暴躁,被儿子自杀的阴影所笼罩。她,就是一个,早已破碎,却又不得不,拖着一身碎片,去拼凑另一个破碎家庭真相的,行尸走肉。
这部剧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告诉你:有时候,真正的“凶手”,从来不是某一个“坏人”。而是那个,由贫穷、绝望和世代相传的沉默,所共同编织起来的,名为“生活”的,那张,无法挣脱的网。
第二份诊断书:一个“无辜者”的死亡——《罪夜之奔》
![]()
如果说《东城梦魇》,诊断的是“集体”的死亡。那么,《罪夜之奔》(The Night Of),诊断的,就是“个体”的死亡。
这部剧的幕后,站着两位大神——《辛德勒的名单》的奥斯卡编剧斯蒂文·泽里安,和《火线》的核心编剧理查德·普莱斯。
![]()
这个组合,注定了这部剧的野心,是要将一个“个案”,作为手术刀,来解剖整个“美国司法体系”。
主角纳兹,一个老实巴交的巴基斯坦裔大学生,在一场宿醉之后,发现自己枕边的女孩,被人残忍杀害。于是,一场长达八集的“人格谋杀”,开始了。
![]()
我跟你讲,这部剧最让人窒息的,就是它,将你,和纳兹一起,扔进了那台,名为“司法系统”的巨大“绞肉机”里。
警察的“有罪推定”,律师的“利益算计”,媒体的“舆论狂欢”,以及,监狱里那套,最原始的“丛林法则”。每一个环节,都在不由分说地,将纳兹,从一个“无辜的学生”,一步步地,改造成一个“合格的囚犯”。
他剃头、他纹身、他学会暴力。当他最终,走出监狱时,他,或许在法律上,重获了“清白”。但那个,曾经眼神清澈的少年纳兹,早已,死在了里面。
![]()
你看,一座小镇的“温情”之死,一个青年“纯真”之死。
这两部神作,就像两份,来自不同科室的“病理报告”。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早已病入膏肓的“病人”。
它们告诉你,有时候,最深的绝望,并非来自某个惊天动地的“梦魇”。而是来自,那个,看似正常运转,却又在一点点,将我们所有人,都缓慢碾碎的,日常生活本身。
互动话题:
“小镇生活”的压抑,和“司法系统”的冰冷,这两种令人窒-息的困境,哪一个,更让你感到无力和恐惧?
欢迎来评论区,进行一场“高段位”的人性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