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租房、购车、入职等场景都离不开合同。但部分合同即便签署盖章也可能无效,不仅无法保障权益,还可能引发纠纷。权胜小编梳理10类无效合同情形,帮助规避法律风险。
一、签约主体无资格,合同直接无效
签署合同前需确认对方是否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无资格主体签署的合同通常无效。
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签署合同均无效
依据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及经法院认定完全无法辨认自身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均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8至18周岁未成年人签署重大合同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无效
8至18周岁未成年人及不能完全辨认自身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仅能签署小额日常消费类合同。涉及租房、购买高价商品等重大合同,需经家长或法定代理人同意,否则合同无效。
![]()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效力存疑
部分合同表面合规,但签署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可被撤销或认定无效。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同无效
一些行为借助合法合同形式掩盖非法意图,此类合同依据民法典规定无效。
4.双方虚假意思表示签署合同不具法律效力
双方明知合同仅为形式,无实际履行意愿,属于虚假意思表示,所签合同无效。
5.受欺诈签署合同可申请撤销
签署合同时若对方故意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6.受胁迫签署合同可申请撤销
以威胁、强迫手段迫使他人签署合同,受胁迫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7.显失公平合同可申请撤销
一方利用对方弱势地位签署明显损害对方利益的合同,属于显失公平,受损害方可申请撤销。判断显失公平的关键在于一方明显获利、另一方明显受损,且受损方因自身弱势难以拒绝。
8.双方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
合同双方合谋通过合同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此类恶意串通签订的合同无效,参与方还需承担赔偿责任。
三、合同内容触红线,必然无效
无论签约主体资格及意思表示如何,合同内容若违反法律规定或公序良俗,均属无效。
9.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民法典明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即便普通合同,若内容违法也无效,相关签署人还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0.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无效
公序良俗涵盖公共秩序与社会道德,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相关方还可能因行为不当承担相应责任。
遇到合同纠纷可先对照上述情形判断合同效力,若确认签署无效合同,需及时收集合同原件、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咨询律师或向法院、仲裁机构申请确认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权胜小编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在签署合同时更加谨慎,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