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航展上盛况空前,多款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亮相现场,除了首次地面静态展示的歼-20之外,还有一款“二代机”同样令人瞩目。
近日,在在长春举办航空开放活动中,一个特殊的展位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因为展板上的信息显示,这是一架歼-6无人机。它的出现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这是首次公开的实物展示,更因为它承载着一代人对中国空军起步阶段的集体记忆——歼-6曾是我国国土防空的绝对主力,在最艰难的时期撑起了空军的“脊梁”。
![]()
【首次公开亮相的无人机版本歼-6】
“老将”宝刀未老,尚有一战之力
从技术逻辑看,歼-6作为第二代战斗机,其设计初衷是应对高空高速目标,机身结构、动力系统和航电设备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但是现代战场的防空体系早已今非昔比,红外探测、相控阵雷达、数据链协同等技术,让任何非隐身、无电子对抗能力的飞行器都暴露在高风险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歼-6毫无价值,在经过无人化改装后,歼-6无人机或许能扮演独特的“干扰者”角色。
众所周知,现代战争中,信息优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对手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往往依赖于雷达、卫星等侦察手段。
![]()
【歼-20的静态展示同样令人心潮澎湃】
歼-6虽然老旧,但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与真实战斗机相近,且起飞重量、飞行高度等特征容易被识别为有人战机。
通过夜间密集起降、模拟编队飞行等方式,它可以制造出“大规模机群出动”的假象——比如在特定空域,反复释放多个歼-6无人机的雷达信号,让敌方预警系统误判为“即将发起大规模空袭”,从而迫使对方分散防空火力、调整作战部署,甚至影响其飞行员休息和装备维护节奏。
这种“心理威慑+资源消耗”的间接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战场干扰手段,尤其适用于非对称作战场景。
不过,这种价值更多体现在特定战术层面,随着解放军装备体系的完善,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本身具备强大的突防和打击能力,更需要的是能协同作战的智能无人机,而非单纯依靠“外形欺骗”的老旧平台。
更何况,现代电子战技术和反辐射无人机已能更高效地完成压制敌方雷达的任务,歼-6无人机的“干扰”功能也可以被更专业的装备替代,因此它的实战价值更多是“特定条件下的补充选项”,而非主流作战手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