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洲短评:筑牢生态优先之基,方得民勤产业兴旺之果
在腾格里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夹缝中,民勤的发展始终绕不开“沙”与“绿”的命题。如今,长达380公里的环绿洲锁边林带如绿色巨龙盘踞在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总面积达210万亩的林带串联起红崖山水库、青土湖、老虎口等生态节点,形成完整闭环的立体生态屏障,让两大沙漠从曾经的“握手”走向“分离”,为民勤绿洲筑起了坚实的绿色防线。民勤用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唯有坚守生态优先,方能筑牢产业兴旺的根基,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生态是民勤的“生命线”,更是产业发展的“起跑线”。曾经,为求短期效益,过度开垦、超采地下水等行为,让民勤陷入“沙逼粮绝”的困境——耕地沙化、草场退化,传统农业举步维艰。痛定思痛后,民勤将生态保护摆在首位:38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筑起绿色屏障,“关井压田”严控地下水开采,“草方格+梭梭”的治沙模式让荒漠变绿洲。正是这一系列“舍短期、谋长远”的生态举措,为产业发展扫清了最大障碍——当流沙被固定、水源有保障,土地才有了孕育产业的可能,民勤的发展才真正摆脱了“沙患”的束缚。
生态优先不是“放弃产业”,而是为产业发展“定向导航”。民勤的智慧,在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绿色”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态约束下,民勤告别了高耗水、低效益的传统种植,转向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依托沙区光照充足的优势,发展出“光伏+治沙+种植”的立体产业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耐旱的梭梭;利用洁净的空气和水源,培育出“民勤羊肉”“民勤蜜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生态品牌”打开市场;甚至将“治沙景观”转化为旅游资源,沙漠露营、生态研学等新业态吸引着八方游客。这些产业的兴起,无一不是以“生态达标”为前提——生态好了,产品品质才有保障,产业特色才有亮点,发展之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民勤实践说明,生态与产业并非对立,而是“唇齿相依”的共同体:生态是产业的“底气”,产业是生态的“支撑”——兴旺的产业能反哺生态保护,形成“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民勤,绿洲面积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牧民收入稳步提升。这份“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成绩单,正是对“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解。唯有守住生态底线,才能为产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唯有以生态优先为指引,才能让产业兴旺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永续传承。(记者:聂兵远)
编辑:李玉红 审校:李筱 责任编辑:闫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