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人用牛耕地,为啥欧洲人却用马耕地?

0
分享至

你可能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画面:金黄的麦田边,几匹高大威猛的马拖着沉重的犁,在泥土翻滚中稳步前行。

可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欧洲人偏爱用马拉地,而不是像咱中国人早年间那样用牛耕地?牛不是更耐力持久、吃得少还脾气稳吗?



要说清楚这事,得从头捋,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农业一直是社会运转的根基。那时候没有拖拉机,耕地全靠畜力。按理说牛力气不小,耐力也好,一天慢悠悠干八小时没问题,吃得还是草,成本低。

可问题就出在这“慢悠悠”上。欧洲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英国、荷兰、德国北部这些地方,土壤黏重,尤其是雨季一来,地里泥泞不堪,普通的耕作方式效率极低。牛虽然耐力强,但速度慢、爆发力差,一天下来犁不了几亩地。

传统二牛抬杠式的耕地方法,需要两头牛并排拉犁,对田块的宽度和道路要求高,而欧洲很多农田被树林、沟渠分割得七零八落,根本展不开。这时候,马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马不仅跑得快,更重要的是,它的肩部结构适合套上改良后的马挽具,能把全身力气集中到前胸,实现高效牵引。别小看这个设计,它让马的牵引效率提升了三倍以上。14世纪以后,随着胸部挽具在欧洲广泛普及,马终于能真正发挥出“动力引擎”的作用。

农民发现,一匹壮马耕地的速度是牛的两倍还不止,而且连续作业能力也不差。这意味着同样的时间,能种更多的地,收更多的粮。粮食多了,人口就能增长,城市才能发展。可以说马的崛起,直接推动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再来说说耕地和载重的主角:夏尔马。这可不是一般的马,它是马界的“巨无霸”,原产于英格兰,早在17世纪就开始被系统培育。

官方记录显示,现存最重的夏尔马名叫“萨姆森”,1850年出生在英格兰彼得伯勒,成年后体重高达惊人的1524公斤,肩高超过2米,相当于一头小型犀牛站在你面前。这种马的肌肉发达,骨架粗壮,四条腿像水泥柱子一样稳。



它的力量有多大?根据英国夏尔马协会的数据,一匹训练有素的夏尔马单匹就能拉动超过1.5吨的重物,如果是两匹协同作业,拖动5吨以上的货物并不罕见。在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运河运输兴起,夏尔马被大量用于牵引驳船。

一条载重数十吨的货船,只需两到三匹夏尔马沿着河岸慢慢走,就能平稳前行。它们还在城市里拉过公交车、运过建筑材料,甚至参与过铁路枕木的铺设。那时候没有起重机,重达几百公斤的铁轨,全靠这些大马一步步拖到指定位置。



伦敦市政工程档案里就有明确记载,19世纪末,市内超过六成的重型搬运任务由夏尔马完成。它们不光有力气,性格还特别温顺,干起活来踏实肯干,从不耍脾气,工人们都叫它们“温柔的巨人”。

正因如此,夏尔马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移动动力源”。



也不是所有欧洲国家都一开始就用马,南欧比如意大利、西班牙部分地区,确实长期以牛为主。原因也很现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牧草资源有限,养马成本太高。马比牛吃得多多了,每天要消耗七八公斤燕麦和十几公斤干草,而牛主要吃秸秆和野草就行。

在资源紧张的地方,养牛显然更经济。但在西北欧,尤其是英国、低地国家(今荷兰、比利时)和北德平原,气候湿润,黑麦、大麦、燕麦轮作体系成熟,饲料供应充足。再加上这些地区土地相对平整,排水系统逐渐完善,适合大规模耕作。



农民们认为虽然养马贵,但它干活快、效率高,一年下来多打的粮食足够覆盖饲料差价还有盈余。久而久之,用马就成了主流。到了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期间,轮作制度推广、肥料使用增加,配合马拉犁具的普及,小麦亩产比两个世纪前翻了一倍还多。

历史数据显示,1700年英国每公顷小麦产量约为1.2吨,到1850年已升至2.3吨以上,这背后,马拉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

反观同时期的东欧和俄国,仍以牛耕为主,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滞后。这不是文化偏好,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资源博弈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那后来机器来了,马是不是就没用了?直到20世纪初,欧洲农村依然广泛依赖马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总共征用了超过60万匹马用于运输物资,其中不少就是夏尔马或其混血后代。

它们在泥泞的战壕前线拉炮车、送补给,表现远比早期机动车辆可靠。法国国家军事档案馆的记录显示,在1916年凡尔登战役期间,仅法军每天就需要近两万匹马维持后勤运转。即便到了1930年代,英国仍有超过五十万匹工作马活跃在农场和城市运输中。



直到二战后,拖拉机和卡车真正普及,马才逐步退出生产一线。如今,夏尔马成了濒危物种,全球纯种数量不足三千匹,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

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兴趣回升,一些欧洲农场开始重新引入夏尔马进行低强度耕作或观光项目。它们不再是为了抢收粮食而拼命,而是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遗产,让人们记住那段“靠力气吃饭”的岁月。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保洁阿姨兼职车展模特,毫无违和感啊

保洁阿姨兼职车展模特,毫无违和感啊

微微热评
2025-11-07 17:29:36
白百何心态崩溃了,一个中年女演员最后一根稻草被毁

白百何心态崩溃了,一个中年女演员最后一根稻草被毁

话娱论影
2025-11-06 09:45:37
黄火青曾想帮助丁盛恢复军籍,事情碰壁,慨叹:谁知结果是这样!

黄火青曾想帮助丁盛恢复军籍,事情碰壁,慨叹:谁知结果是这样!

春秋砚
2025-11-08 13:30:06
全运会乒乓球:8强大名单出炉4席!陈幸同3:0,2大世界冠军被淘汰

全运会乒乓球:8强大名单出炉4席!陈幸同3:0,2大世界冠军被淘汰

国乒二三事
2025-11-09 06:43:50
全运会乒乓球:首个女单16强席位出炉!王艺迪4:0获胜,冲击冠军

全运会乒乓球:首个女单16强席位出炉!王艺迪4:0获胜,冲击冠军

国乒二三事
2025-11-09 13:07:52
泥鳅钓鱼的危害有多大?为啥被各地勒令禁止?真能钓空一整条河吗

泥鳅钓鱼的危害有多大?为啥被各地勒令禁止?真能钓空一整条河吗

向航说
2025-11-04 00:35:03
胡歌变身女儿奴,带小茉莉现身上海乐高,走人均3千VIP通道超宠溺

胡歌变身女儿奴,带小茉莉现身上海乐高,走人均3千VIP通道超宠溺

心静物娱
2025-11-09 13:56:04
国民党中评委提案:恢复国统纲领,郑丽文被首次威胁“下台负责”

国民党中评委提案:恢复国统纲领,郑丽文被首次威胁“下台负责”

议纪史
2025-11-08 12:55:03
男子因“遗忘10年的芦荟”火了,虽受了大罪,但好好看,网友:牛

男子因“遗忘10年的芦荟”火了,虽受了大罪,但好好看,网友:牛

林子说事
2025-11-07 07:33:04
瑶瑶事件最新后续 !妈妈最新发文:即将迎来曙光

瑶瑶事件最新后续 !妈妈最新发文:即将迎来曙光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09 10:12:26
同事借走我32万手表去应酬,回来告诉我丢了,我故意说:表是假的

同事借走我32万手表去应酬,回来告诉我丢了,我故意说:表是假的

小秋情感说
2025-11-06 14:13:51
红军城血泪真相!法械旅白旗照片全网刷屏,泽连斯基的豪言为何沦为国际笑柄?

红军城血泪真相!法械旅白旗照片全网刷屏,泽连斯基的豪言为何沦为国际笑柄?

小杨历史
2025-11-08 09:45:25
从1-1到0-2!曼城4场不胜利物浦 打平=阿森纳渔翁得利 194亿对决

从1-1到0-2!曼城4场不胜利物浦 打平=阿森纳渔翁得利 194亿对决

侃球熊弟
2025-11-09 04:00:15
最新:乌克兰反攻红军村恢复补给线!战机摧毁俄军据点

最新:乌克兰反攻红军村恢复补给线!战机摧毁俄军据点

项鹏飞
2025-11-08 15:45:52
哈登复出难阻4连败!快船主场遭太阳双杀,三将状态回暖

哈登复出难阻4连败!快船主场遭太阳双杀,三将状态回暖

钱说体育
2025-11-09 14:47:46
A股:大家要做好准备,行情很明朗,明天,11月10日,很可能这样走

A股:大家要做好准备,行情很明朗,明天,11月10日,很可能这样走

云鹏叙事
2025-11-09 09:29:16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经典段子
2025-10-11 22:34:42
蒋介石死后,无子女的宋美龄,靠啥在美国过了28年奢华生活?

蒋介石死后,无子女的宋美龄,靠啥在美国过了28年奢华生活?

牛马搞笑
2025-11-01 09:52:48
中国将迎来 “死亡高峰期”:一代人集体老去,人口天平彻底倾斜

中国将迎来 “死亡高峰期”:一代人集体老去,人口天平彻底倾斜

禾寒叙
2025-11-07 19:07:09
卫士长回忆刘少奇去世时情景:没有哀乐,没有亲人,没有真实姓名

卫士长回忆刘少奇去世时情景:没有哀乐,没有亲人,没有真实姓名

帝哥说史
2025-11-08 06:35:03
2025-11-09 15:04:49
向航说 incentive-icons
向航说
坐下来,听我讲讲你不知道的科技奇闻故事
1712文章数 5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河南115岁老人出生于清朝:爱吃肥肉 每天睡三觉

头条要闻

河南115岁老人出生于清朝:爱吃肥肉 每天睡三觉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娱乐要闻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涨0.2% P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家居
本地
亲子
手机
公开课

家居要闻

现代自由 功能美学居所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亲子要闻

这些“进博宝宝”加速从“展品变商品”!“中国速度”助力全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手机要闻

小米17系列热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小米冲高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