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走过的城市与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徐则臣《域外故事集》分享会”在京举办。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评论家、诗人师力斌和青年作家淡豹一起,围绕该书展开热烈的讨论。
![]()
新书分享会现场。
《域外故事集》今年8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从“到世界去”到“在世界中”,作家徐则臣以十篇域外题材小说,集中展现美国、智利、白俄罗斯、德国、乌拉圭等世界各地人情风土与奇谭故事。
![]()
从美国中西部K大的华人教授之死,到哥伦比亚游击队诗人的蒙面朗诵;从印度机场丢失的手稿与神秘猴子,到白俄罗斯冰河上独钓的中国人……每个故事都是一场文化探险:在瓦尔帕莱索,三个吉卜赛女人用塔罗牌预言了抛锚的汽车;在麦德林,一场蒙面文学朗诵隐藏着游击队员的身份秘密;在奇琴伊察,寻找玛雅面具的旅程揭开了家族跨越百年的失踪之谜……
“故事在世界发生,人物在世界行走”,徐则臣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接续《聊斋志异》和唐传奇的中国古典传统,细腻勾勒异域生活图景,以魔幻现实笔法将孤独、身份、乡愁与追求的主题融汇在一起,探讨不同文明的碰撞摩擦与交流对话。
徐则臣短篇小说集大成之作
“这些年我大概一共跑了不到30个国家,在每个国家肯定都会有很有意思的一些事,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语境,它有一些碰撞,也有一定的融合,这些新鲜的经验会不断的刺激我。”新书分享会上,徐则臣谈及《域外故事集》的写作缘起时说。
![]()
作家徐则臣。
《域外故事集》收录的十个短篇小说,最早一篇写于2010年,最末一篇写于2024年,时间跨度长达15年之久。徐则臣坦言:“一开始写第一个小说百无禁忌无所谓,前面是康庄大道想怎么走怎么走,前面的路走得越多,那么你可走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所以越到后面局限性越大,也越到后面写得就越慢。而且写着写着,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也会高一些,希望这个小说跟前面所有的小说都不太一样,从内容上,从故事上,从我想表达的那个东西上,甚至在写法上都有所区别。所以最后给自己留的空间越来越小,慢慢地你就会觉得写短篇小说的确是在针尖上跳舞的感觉。”
![]()
评论家、诗人师力斌。
师力斌认为,《域外故事集》是徐则臣短篇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每一篇都十分精湛。“这些作品它其实不是很学院派的,很象牙塔的,它反而是接通了大众,接通了故事,就是非常通俗的,在阅读的意义上毫无障碍。”
![]()
青年作家淡豹。
淡豹则认为,《域外故事集》除了写世界各地之外,“北京的空气或者是东海的田间地头,也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其中。所以它也是域外怀想着域内,而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在域内思考着域外的各种问题,我们的流动性,跨国的实践等种种问题,让这本书特别有层次。”
这些故事半真半假,虚实相生
主持人提到,《域外故事集》的叙述者“我”,和现实当中的徐则臣是高度对应的,叙述者也姓徐,也去海外参加一些文学活或者新书的推广,甚至也写了《王城如海》《如果大雪封门》。《域外故事集》究竟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
徐则臣坦言:“这十个小说每一个拿出来,我都可以讲出它们最真实的那部分,当然仅有这块是不够的。还有由此生发出来的一些虚构的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这样一个小说。所以我一直说这个小说集里面的每一篇都是半真半假,虚实相生的,纪实的那块和虚构的那块两者之间相互生发,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它来实现我想要表达的那个东西。”
师力斌则表示,大部分人都有出国旅游的经验,但是,从《域外故事集》来看,“我估计其实从第一句话开始已经进入虚构了。他刚才也说了,半真半假,其实我觉得看完以后,实际上我们的感受,对于写作者来讲,假的肯定是多的,就是这个故事大概都存在,按照一旦落到纸面上,我觉得虚构的成分,或者文学训练的成分就出来了。”
![]()
新书分享会现场。
关于真假的问题,淡豹谈道:“叙述者在我们面前,他在叙述这些故事。我们知道他说的可能是假的,但是他在说故事的这件事情是真的,而他说的那个世界的真与假不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我们现在经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可是这本书会向我们证明,小说不是讲一个故事,不是讲一个那个世界的故事来让你相信,小说其实是一种使故事发生的艺术。如果没有小说,这些故事就不会发生,而且它们如此真实。”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