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局势动荡不安,有许多建设方面的大事急需人们一起商量筹备。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她在政坛活跃多年,威望极高。她的经验能帮新中国开个好头,她的智慧对新中国的建设用处很大。出于这些重要原因,毛主席和周总理心里满是敬重与期待,都拿起笔给宋庆龄写了信,真心邀请她到北方来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
周总理写这封信费了不少心思。总理写信时,神情特别专注,周围的一切好像都跟他没关系了,他的眼睛只盯着信纸和笔下移动的笔。从用词的仔细挑选,到造句的反复推敲,再到书写时笔力的把控、笔画的形态,处处都能看出他的认真。总理的字写得刚劲又儒雅,每个笔画都有力量,横竖撇捺里,既有军人的果断,又有文人的谦逊,一笔一划都透着对宋庆龄先生的敬重。信写完后,总理像往常一样谦逊,双手端着信,轻轻放到毛主席跟前,眼神诚恳,想让主席给点意见。
![]()
毛主席接过信,目光慢慢在信纸上移动,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看。看到 “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 这句时,他稍微想了一会儿,接着拿起笔,稳稳地把 “略” 字改成了 “谨” 字。“略陈” 有点大概讲讲的意思,显得随便些;“谨陈” 就好像一个很有礼貌的学生,恭恭敬敬地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这一字一改,对宋庆龄的敬重明显多了。
总理很看重主席的修改,没重新抄信,可能在总理看来,这一修改是两位同志智慧与敬意的结合,有特别的意义。这也能看出总理为人低调谦逊、做事细致周全。就这么着,这封信留下了两位伟人的字迹,成了人们后来常说的一段佳话。
![]()
信的内容是:“庆龄先生:沪滨告别,快三年了。过去蒋介石搞反动统治、到处捣乱的时候,我常常惦记您的安全。现在好了,解放的速度很快,您再也不会有危险了,这是老百姓的大喜事,我心里也特别欣慰。眼瞅着全国就要胜利了,新中国建设有好多地方得靠您指点,趁着邓颖超专门去接您的机会,恭敬地跟您说,特别希望您能到北方来。希望您早点动身,那就太好了。耑上,敬颂大安。”
![]()
之后,中央安排邓颖超去上海接宋庆龄。宋庆龄收到信后,把自己关在屋里,在窗前站了好长时间,还一遍又一遍地看信。经过两个多月的慎重考虑,她最终被共产党的诚意打动,决定北上,参与新中国的建设。这封有特殊意义的信,既见证了当时共产党团结各方人士、尊重民主人士的情况,也是后来人研究那段不寻常岁月的珍贵资料。随着时间过去,它静静待在历史档案里,向后人讲述着那段热血沸腾的往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