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田野间生机勃发。万亩蓝莓园挂满紫玉般的果实,豆丹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正俯身采收翡翠般的幼虫,连片大棚中青翠的芦蒿与鲜红的番茄在物联网系统调控下交错生长……这些蓬勃兴起的特色产业背后,是连云港市“固基延链”战略在广袤乡村的生动实践。通过强化基础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联农机制,曾经的荒山瘠地正蜕变为富民强村的“花果山”。2024年,连云港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7.7亿元,增幅为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48元,同比增长7.1%——这份亮眼成绩单,见证着产业根基的深度重塑。
![]()
丰收了,在赣榆区黑林镇蓝莓基地务工的农户笑逐颜开。
一颗蓝莓
串起五环生态链
在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的丘陵地带,江苏沃田集团的蓝莓基地铺展如蓝色海洋。“以前这里都是‘望天收’的荒坡,土地流转每亩50元都没人要。”赣榆区农业农村局干部蒋志伟感慨道。如今,这片北纬35度的土地已成为国内蓝莓产业高地,奥秘就在于“固基”与“延链”的双轮驱动。
“十三五”以来,当地政府整合资金修路通电、送水上山,综合治理荒丘野岭,黑林镇建成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最大蓝莓基地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培育沃田集团,依托省级农业重大项目支持,建成10个规模化庄园和1座园林式采摘园,打造出国内蓝莓行业首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赣榆区全区发展蓝莓种植3.2万余亩,其中黑林镇2万余亩。沃田蓝莓创造规模化种植管理新技术,使当地节水灌溉技术得以普及,显著提高土壤蓄水、保肥、供肥和抗旱能力,荒山坡的森林覆盖率跃升至48%,生态效益显著,完成了“荒山坡”变“花果山”的逆袭。
此间,作为国内市场优质蓝莓鲜果、蓝莓苗木、蓝莓原料、蓝莓深加工产品主要供应商的沃田集团,率先布局蓝莓全产业链,构建起“育苗—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产业链条:通过莓类种质资源圃建设及品种测序,创新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蓝莓新品种,年培育优质种苗2000万株;鲜果直供香港70万名学生早餐配餐;开发蓝莓果汁、果干等深加工产品;打造“莓好生活馆”等观光品牌,不仅实现从育苗到餐桌的全链贯通,更通过“生态种植 、生态加工、生态消费、生态协同、生态旅游”五环生态链,在新质生产力的蓝海中游弋。
黑林镇下辖21个村,其中蓝莓产业覆盖到的村有一半左右。当地通过“支部+产业+农户”模式,立足蓝莓产业带动各村发展种植。按每亩最低1万元收益计算,黑林镇蓝莓产业年总收益达2亿元,可使镇域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基地为农户低价供苗,保底价收购鲜果,日常固定用工超过2000人,季节性用工超过5万人次;企业每年用于支付土地租金、人工费、采摘费及深加工工人工资共计3500万元;组织特色农产品展销、电商直播、蓝莓种植等培训32期3000余人次;年销售额超百万元蓝莓电商大户20余户,蓝莓经纪人30余人,带动蓝莓交易市场从业人员超千人。
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共兴、发展共享”的党建发展思路,黑林镇大树村党总支通过与沃田集团党支部联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2024年,大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23180元,村集体收入108万元,沃田集团营收突破2.4亿元,成为国内唯一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
“蓝莓产业让我们荒山沟变成了金窝窝!”大树村村民熊永伟笑着说。而这小小蓝莓串起的五环生态链,正吸引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
奇虫兴业
破解薄弱村困境
在灌云县杨集镇,一种名为“豆丹”的豆天蛾幼虫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这种对农药极度敏感的生物,如今成为带动6个经济薄弱村突围的“黄金虫”。
豆丹是抑制衰老和保护视力的理想营养物质。灌云县传承华夏饮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品牌,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豆丹美食,就是其中之一。
杨集镇豆丹产业园位于孙跳村,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灌云豆丹” 的核心生产基地。孙跳村豆丹养殖基地占地700亩,其中村集体自主经营面积247亩,已形成“育种、养殖、生产、分拣、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豆丹产业链条。今年以来,杨集镇整合镇北、蒋庄、南湾、庄场、顺兴、广丰等6个经济薄弱村项目资金(每村10万元)进行产业帮促,实施“村集体+企业+协会+农户”合作模式,建设2万平方米标准化豆丹养殖大棚用于村集体自主经营,预计亩均豆丹年产量超300斤,年产值超50万元,带动各村村集体年增收超8万元,破解了薄弱村村集体产业启动难题。
孙跳村党支部书记刘恒亮,既是豆丹养殖大户,也是专业技术能手。据他介绍,如今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在豆丹养殖产业方面,采取的是“联合大党委实质化运行”模式固基延链。具体流程是:由杨集镇豆丹产业联合共富大党委书记统筹豆丹养殖产业基地管理,对涉及豆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联合党委会议和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共谋产业发展,推动协同共富。
曾经零散的豆丹养殖业,在产业链整合中焕发新生。目前,基地日常用工10余人,季节性用工近300人,一年养殖两季,单季务工期1个月以上,日务工收入80—100元/人。67岁的村民孙广珍对自己在家门口务工日赚80元的生活很满意:“灯照时豆丹发荧光,夜里抓虫也不累!”
“豆丹产业现在只有餐桌模式,还不能上直播间。”如何使豆丹完成从育种到深加工的蜕变,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地标产品的价值重塑,是刘恒亮心中的梦。
三季轮作
芦蒿棚里致富经
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南岗、龙苴两镇5个行政村,占地3.2万亩,总投资6469万元,是全国最大的冬季芦蒿生产基地。这里的智慧农业大棚里,“芦蒿+番茄+芦蒿”的轮作模式,让土地效益倍增,书写着传统蔬菜的产业升级传奇。
![]()
灌云县南岗现代农业园芦蒿产业中心。
南岗现代农业园区内,芦蒿育苗基地、种植园区、分拣中心、保鲜库、加工厂一应俱全。综合指挥中心的数据管理平台,不仅配备有产品在线溯源系统、价格比对系统,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种植、销售全流程服务,农户通过操作手机APP即可获取专家在线指导。据了解,农户种植芦蒿的传统早就形成,但囿于基础设施条件不足,种植出的作物连运输都成问题。2021年,当地政府抓住彩票公益基金项目支持机遇,将资金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使芦蒿产业迅速成长为全县重要的农业富民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因地制宜探索出“番茄+芦蒿”“芸豆+芦蒿”高效农业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政府牵头、规范管理的20多位销售经纪人与7500多户种植户直接对接,乡镇十余位农技人员在其间提供公益服务。“江苏省85%的芦蒿产自我们南岗示范区,年销售额达4.2亿元。”南岗镇农技人员董爱艳说。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灌云县西部岗岭产业党建联盟示范中心整合芦蒿产业所涉基层党组织,以“龙头带动、条块协同、产业归口”为路径,联合开展设施栽培,并向上拓展、向下延伸,打造芦蒿特色产业链条。面对保鲜难题,专家们着手钻研芦蒿深加工。研究发现,除了嫩芽期采嫩茎食用外,芦蒿叶、芦蒿果富含营养物质,加工前景极为广阔,于是开发出了如芦蒿冲剂、芦蒿酒、芦蒿袋泡茶、芦蒿茎罐头、风味芦蒿干等芦蒿系列功能性食品,实现芦蒿产业从地头到深加工的增值之旅。产业链不断纵深拓展的进程中,带动周边约1200余农民就近就业。基地季节性用工工资100元/日/人,务工期2—3个月,芦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年人均增收6000元到8000元左右。
“种完芦蒿种番茄,家里两个大棚年入12万元,比打工强多了。这日子,越来越好,步步高!”许相村村民时良华边采收边笑言,兴奋的情绪弥漫在整座大棚间。
连云港市的产业振兴图谱上,政策固基、技术延链路径清晰可见。这条由党建引领的“固基延链”之路,正通过“支部+产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变身产业链主人,让荒山丘壑化作花果飘香的聚宝盆。
(作者系《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总策划)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8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