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在我国是常见恶性肿瘤,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占比颇高,尽管当前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持续规范推进,但仍面临疗效瓶颈及精准治疗体系不完善等重大临床挑战。近年来免疫治疗虽为围术期治疗带来突破,然而其联合化疗疗效存在局限,探索更高效的联合治疗模式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PD-1单抗联合胸腺法新及SOX方案新辅助治疗cStage III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研究入选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这一国际顶级会议,开创了“免疫+”治疗新思路。在此背景下,【医脉通】特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皓教授分享研究洞见与未来展望,以期助力推动我国LAGC诊疗水平的提升和科研创新。
Q1
医脉通:近年来,LAGC的诊疗理念已转变为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尤其是新辅助治疗的开展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与瓶颈亟待解决。基于此背景,首先请您介绍下目前LAGC的治疗现状,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哪些未满之需?
![]()
徐皓 教授
在我国,胃癌负担依然沉重,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而死亡率高居第3位。其中,约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针对这部分患者,当前的治疗共识是采用以根治性手术为核心、结合围术期系统性治疗的综合策略。这主要包括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与术后的辅助治疗,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手术的根治性切除(R0)率,有效降低术后复发与转移风险,并最终实现患者生存期的延长。
根据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1],对于可手术切除的LAGC,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已成为标准策略。目前的主流方案包括传统的新辅助化疗,常用方案包括SOX(替吉奥+奥沙利铂)、FLOT(多西他赛+奥沙利铂+5-Fu+亚叶酸钙)等。近年来,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备受关注,即在化疗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以期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然而,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尚不一致。例如,MATTERHORN研究[2]首次证实了在局部晚期胃癌围术期采用免疫联合化疗可显著提升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并显示出长期生存获益的积极信号,提示了免疫治疗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潜力,但其他多项同类研究却未能重现其阳性结果。这种疗效异质性可能与不同研究中人群免疫特征的差异有关,特别是PD-L1低表达、微卫星稳定(MSS)、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表型等所谓“免疫冷肿瘤”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而这部分人群对当前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答率普遍有限。因此,现有策略在疗效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瓶颈。
鉴于当前方案的pCR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进一步提高pCR率,尤其是对免疫治疗不敏感或耐药的人群,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同时,远期生存结局仍需改善,即便经过规范的综合治疗,仍有相当比例患者面临复发转移,如何最大程度延长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另外,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精准医疗实践尚未完全建立。我们亟需探索更有效、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识别优势人群、优化治疗策略,从而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
Q2
医脉通:免疫治疗已成为胃癌新辅助的研究热点,但单纯免疫联合化疗的pCR率似乎遇到了瓶颈。而您团队在2025年ASCO年会上发表了一项关于PD-1单抗联合胸腺法新和SOX新辅助治疗cStage III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研究,该研究在化免的基础上联合了胸腺法新,能否请您谈谈该研究设计的初衷?
![]()
徐皓 教授
我们团队尝试在PD-1单抗和SOX化疗基础上联合胸腺法新,这一研究设计的初衷源于胸腺法新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抗肿瘤作用的现有证据。从机制上看,胸腺法新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促进T细胞的增殖、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并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等机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抑制肿瘤进展的效果。动物研究显示,胸腺法新联合PD-1抑制剂可增加CD8+相关标记物表达(Gzmb和穿孔素),促进肿瘤T细胞的浸润,同时减少CD25+Foxp3+T细胞的招募。
在疗效方面,2018年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显示[3],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胸腺法新序贯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治疗组的中位OS达到38.4个月,而未使用胸腺法新组仅为8个月,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探索局部晚期低位直肠癌治疗中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和胸腺法新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4],结果显示放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胸腺法新可提升pCR率达60%以上。此外,胸腺法新联合CTLA-4抑制剂,可减轻CTLA-4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炎及上皮损伤。
基于此,我们团队设计了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化免联合胸腺法新的方案用于LAGC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的前瞻性设计超越了传统的“化免联合”模式,创新性地引入胸腺法新以潜在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尤其为pMMR等“免疫冷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研究设计通过设定pCR、MPR及R0切除率等多重终点,旨在全面评估这一联合策略的价值,并期待为此类患者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获益。
Q3
医脉通:在2025年ASCO年会上发布的这项研究初步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下该研究的关键性数据结果。此外,您认为该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有何启示与影响?
![]()
徐皓 教授
从研究设计来看,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标签、单臂、Ⅱ期临床研究[5]。在2024年6月至12月期间,共纳入30例临床分期为III期的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按计划接受了3个周期的斯鲁利单抗(300 mg,每3周一次)、胸腺法新(4.8 mg,每周两次)和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治疗结束后2-6周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主要终点为病理学缓解,包括pCR和主要病理学缓解(MPR),以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
疗效方面,截至2025年1月1日,共有53.3%(16/30)患者接受了手术,均为R0切除,这为患者的长期预后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病理学缓解方面,其中25.0%(4/16)达到pCR,37.5%(6/16)达MPR。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肠型Lauren分型的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药物反应,这为后续探索优势人群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此外,达到pCR/MPR的患者,其CD3+T细胞数量变化更显著,提示其预测病理学缓解的价值或许优于PD-L1表达水平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
安全性方面,这一三联方案的耐受性良好,整体安全可控。66.7%(20/30)的患者出现了TRAEs,最常见的是腹泻(46.7%,14/30),其次是食欲下降(23.3%,7/30)和中性粒细胞减少(20.0%,6/30),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仅见10%(3/30)的患者中,未发生5级TRAEs。
综上所述,相比既往的研究,此次应用抗PD-1单抗、胸腺法新和SOX的联合治疗方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R0切除率达100%,pCR率为25.0%(该数据为初步结果,后续将有进一步更新),并且该疗效不依赖于PD-L1的表达。安全性方面,总体毒性可控。这提示这一联合方案在HER2阴性cstageIII期患者中有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意义。该方案可能打破既往疗效与PD-L1表达的强依赖关系,为扩大免疫治疗受益人群、特别是转化“免疫冷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组合策略。
专家简介
![]()
徐皓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外科主任,普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手术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期刊主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道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上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营养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5[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
2. Yelena Janjigian, et al. Event-free survival (EFS) in MATTERHORN: A randomized, phase 3 study of durvalumab plus 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oxaliplatin and docetaxel chemotherapy (FLOT) in resectable gastric/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GC/GEJC). J Clin Oncol 43, 2025 (suppl 17; abstr LBA5)
3. Danielli R, Cisternino F, Giannarelli D, et al. Long-term follow up of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ymosin alpha-1: investigating immune checkpoints synergy.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8;18(sup1):77–83.
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tislelizumab and thymalfasin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lowerrectal cancer. 2024 ASCO e15612
5. Liu H, Li F, Li B, et al. ASCO 2025 Abstract.
编辑:Rosewei
审校:Amaia
排版:Jea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