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胜利后,蒋氏看着何应钦送来的全国部队编制表就是一阵头大。在这张表中,共有113个步兵军和354个步兵师(含伪军反正部队)。
“难道抗战八年,还没有把杂牌军消耗干净?”
在老蒋的心理预期里,全国部队比较理想的数量是军不过百,师不过200。
可在抗战时期,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又产生了一批新编、暂编、预备师等名目繁多的编制。
这其中固然有蒋氏和各地方实力派借机扩张实力的因素在内,但同时也确实有着实际的需要。
因此,由军政部颁布番号编制而成的新编师、由战区司令长官颁布番号编成的暂编师和把各地方保安团队编成的预备师就涌现出了一批。
当然,这倒不是说新编、暂编和预备师战斗力不强。
举4支代表部队。
新22师、暂编第5、第6师和预10师。这4支部队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那些老牌师。
到了抗战中后期,又出现了诸如新编军和暂编军的番号。
就这样,部队番号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部队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战斗力强。到了抗战后期,有些地方实力派的师以及一些新编、暂编、预备师,整师兵力不如过去一旅。
现在抗战胜利了,百废待兴,若不裁撤这批冗兵冗员,国家财力根本就负担不起。
因此,蒋氏准备在1945年到1946年间,把这庞大的部队缩减为90个整编师。
那么问题出现了,留下谁,裁撤谁是一个问题;整编后部队的番号究竟应如何编排是另外一个问题。
至于留谁,裁撤谁,老蒋心里自然有一杆秤:自然是多留黄埔嫡系。
至于那些地方实力派们,一派给一到两个整编师的番号就不错了。
蒋氏并不担心那些地方实力派们会反抗。
因为在抗战胜利后,嫡系部队的实力已经完全碾压了地方实力派。即便他们吃了点儿亏,相信也不敢奓刺儿。
那么,留下来的整编师究竟应该编排哪些番号呢?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比前一个问题轻。
但老蒋有办法,他为整编师番号的编排问题拿出来三个方法:一是,有历史的部队番号留下;二是,有战功的部队番号留下;三是,那些为了照顾地方实力派而整编成的师的番号,插空,缺哪个番号就补哪个番号吧。
具体做法是,从要整编的军中挑选一个历史悠久的师作为这个整编师的番号;把有战功的军的番号作为这个整编师的番号;直接以军的番号作为这个整编师的番号。
在蒋军编成的整编师中,番号编排是这样的(举例)。
![]()
图片来自网络
整1师:
胡宗南的1军有1、78、167三个师,1师作为黄埔嫡系头号部队,先不要说打仗如何,资历倒是足够了。因此,以1师的番号作为整1师的番号。
但严格来说,整编时期的1师并不是黄埔军1师的延续,老1师在北伐中被打残,是老蒋命令刘峙将2师的番号换成1师。至于老1师的残余部队,则和黄埔后期毕业生合编成其他部队。
整2师:
按理来说,整2师应该由关麟征的基本部队第52军编成。第52军编成内有第2师,该师历史悠久,可以满足条件。
可当时,第52军在东北战场,没有时间整编,整2师就没有编成。
至于后来的整2师,是在整45师(有一个旅伪军)被歼灭的基础上补充兵力重组编成的,有名无实。
整3师:
整3师是在第十军的基础上整编而成的。第3师的资格很老,在北伐时期就是黄埔军的当家部队之一。
不过,整编时的第3师早已不复当年。衡阳一战,第3师损失虽相比预10师、190师为小,但已经伤筋动骨。后期整编时是以第十军的老兵为基础补充了大量新兵组建而成。
整4师:
第4军的番号悠久,可编成内的第59、90、102三个师的历史都不悠久,还不如用第4军的番号直接作为整4师的番号呢。就这样,第4军就编成了整4师了。
但汤恩伯不满意,因为在其基本部队13军的编成内是有第4师的番号的。可由于13军在整编时在东北作战,没有时间整编,就让整4师的番号让粤军占了。
整5师:
整5师的番号虽然在,但从来没用过。在第5军编成内有第45、96和200师,论历史,都不悠久;论战功,200师排头名,可总不能把第5军整编成200师吧?
要知道,整编师的总量才90,你冒出个200,这很不合理。
好在第5军虽然战功不大,但历史悠久,以“5”来排列整编师的番号,也不至于埋没了杜聿明和邱清泉。
那为何邱清泉不用整5师的番号呢?
大概率还是邱清泉骄狂。他认为第5军的每个师都具备整编师的实力,第5军具备整编军的实力,若用了整5师的番号,掉价。
整6师:
整编第6师没有编成过。虽然在蒋军中有第6师的番号,但却在柳际明的第75军,即整编第75师的编制内,番号是整6旅。这恐怕也是第6师虽然有历史,但却战功平平的原因吧。
整7师:
整7师是以桂军第7军为基础编成的,保留“7”这个字,还是在意第7军过去的荣誉。
整8师:
整8师的情况和整7师差不多,历史虽然不如整7师,但也差不多,又因编城内没有一个历史和战功都能拿得出的师,也只能把第8军的番号拿来做整编师的番号了。
整9师:
整9师的历史比较悠久,在黄埔军中,第9师是仅次于1师和2师的老牌子部队。由于第9师在第2军的编成内,第2军就整编成第9师了。
整11师:
这个番号是陈诚嫡系中的嫡系,18军自然要以11师作为整编后的番号。
![]()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整编师番号太多,只能挑几个常见的。
74军以“74”为整编师的番号自然也是出于荣誉的考虑;黄百韬的整25师是把第25军的番号拿过来用,因为编制内的40、108、148师在抗战中的名气都不如第25军大;王铁汉的整49师也是这种考虑,因为编制内的第26师是川军、78师是陈诚一派,只有105师是东北军的老底子。
可由于整编师只有90个,105师的番号超了,也只能用49军的番号命名。毕竟保住了东北军仅存的番号。
还有原第33集团军的3个军,即第59、68、77军。
第68军编制内的3个师历史都不太悠久,而第59军编成内的第38师和第77军编成内的第37师都是在抗战中立有赫赫战功的部队,可在整编时,却以整59、68、77师来命名。
原因大概率是老西北军将领不舍得放弃这三个番号的荣誉。
因为这三个番号是为了纪念“七七事变”而得来的,三个番号的数字相加都是十四,和“七七”相加是一样的。
杨森的第20军在整编时的问题同样是各师的番号数字太大了,因此也只能以整20师来命名了。
比较可怜的是川军另一支部队第26师。
第26师在抗战时期的战功没得说,可在整编时却在第49军编成内,这就却让马励武捡了个便宜。
整编26师的前身是26军,是在抗战中打满全场却立功不多的部队,而第26师却是在淞沪抗战中受奖的10个师之一。二者对比,川军吃亏了。
吃亏的不仅有川军,就连黄埔军和黄埔将领也同样吃亏。
就以阙汉骞和宋希濂为例。
阙汉骞的第54军编成内有第8、36、199三个师。
第8师是老牌湘军,同样是在淞沪会战后受到老蒋表彰的10个师之一,把第54军整编为第8师,阙汉骞不吃亏。
可一来,整8师的番号被李弥占了,二来,第8师在脱离湘军后,成了胡宗南的部队,若把第54军整编成整8师,岂不便宜了胡宗南?
同样,第36师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第36师是德械师,是宋希濂的基本部队,若把第54军整编为36师,岂不是便宜了宋希濂?
阙汉骞吃亏吃在手里的牌太多,在患得患失之间,整8师和整36师都编成了,他也只能以第54军的番号来命名整编后的第54师。
当然,这么做也有好处,毕竟保住了“土木系”2号部队的番号。
![]()
图片来自网络
到后来,整编36师便宜了胡宗南,钟松当了师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老牌师没能成为整编师的番号。
比如老湘军的19师,因在李天霞的100军,即整编83师内,没能成为整编师的番号。
在新六军编成内的14师,由于在东北作战,未能整编。不然,新六军或许就是以整14师的番号在东北作战了。
还有13师、15师、12师等老牌部队,情况差不多,都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成为整编师的番号,其所在整编师分别以整72师、整73师、整17师来命名。
这次整编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平衡,竞争、算计和私底下的争斗,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从整体上来说,基本公正。
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部队、在抗战中立有战功的部队都得到了保留,并且也照顾到了各地方实力派们的利益。
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战场上出现整编师,其实并不意味着这些部队实力就是有多么了得,因为“整编”二字的出现就意味着这些部队并没有形成完全的战斗力,“整编”二字其实就是个过渡。
把这些处于过渡期的部队提前拉到战场,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这也是在解放战争初期,蒋军各整编师虽然来势汹汹,可各部队之间战斗力却相差悬殊。没有第5军和整11师、整74师做骨干,其他各师就不敢单独出击,这就严重制约了蒋军机动作战的能力。
蒋军的这个弱点被我军抓住,屡屡采用避实击虚战术,屡屡予敌以重创。这也是在解放战争初期,蒋军为何得势不得分的原因。
![]()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