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八仙轶闻
文/吴全云
![]()
八仙,在陕渝东南边陲,大巴山第二主峰化龙山北坡,汉水支流岚河发源地,27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隐秘着生长神仙文化的久远传说。莽莽的崇山峻岭,常年云雾缭绕,紫烟升腾,彩翠成岚,曲迭蜿蜒的山径连接着幽深的僻洞。奇异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说这里是八位仙人修道的地方!不知何年何月仙人们在这深山里各居一洞,修道炼丹,降妖除魔,而修成正果,仙赴蓬莱,横渡东海,各显广大神通,造化了中国最美好的神话传说。
神话,讲述着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和对生存需求的期盼,故事传说由先辈口口相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究其何时便有人烟土著而生息,这便是问史者久远的谜团。因而在典籍和留存的田野文物中,让人们可以寻见一些蛛丝马迹,以连接与古人对话的备考线索和呼应通道。
蛮夷足迹
八仙尽管处于相对高寒闭塞的大山深处,原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山系封闭形成自然屏障,肥沃的山地适宜多类农作物生长,为人类生息创造了适宜环境。
据史料记载,广大巴山区域,皆系古代巴民族栖息地。八仙地带是巴巫楚渝的交融区域。当地民间相传武王伐纣曾在千家坪绝龙岭发生过惊世之争。讲述纣王朝中有闻太师,忠心护朝,在商纣危在旦夕之时,便亲自出征,带部行进化龙山,忽然迷路,急问部下这是什么地方?有士兵回答叫“绝龙岭”,太师骇然,惊叹“这是我落驾的地方!”原来武王部下在这里早有埋伏,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鬼哭神嚎,这就是太乙真人同十二弟子助武王,与闻太师斗法。绝龙岭一战,闻太师全军覆没,为商纣灭亡敲响了丧钟,闻太师战死后埋葬在化龙山下,至今镇坪闻太村还留存着太师的荒丘。大巴山一带,史称“群夷之国”,史料也有商朝重兵伐蜀的记载,可见处在巴蜀要塞的化龙山千家坪,商周之争古战场的轶闻值得我们追思和探究。
史载《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庸人率群蛮叛楚,巴师、秦师驰援楚师,致“群蛮率服”。巴师则从陕东南扩张鄂西北占领庸之故地,深入到大巴山东缘,并取得了庸之鱼邑(今奉节)。商代,巴方活动于陕南,与蜀之北方据点毗邻。两国共同参加武王伐纣。从史籍传递的历史信息再次告诉我们,地处陕南边隘的千家坪古战场,留下了“群蛮之争”的深沉足迹,难道说这方必争之地那时没有人烟生息吗?
岩墓之秘
八仙松阳村一个叫温水砭的地方,离河岸约80米高的悬崖上,一孔人工凿开的山洞,当地人称“老人洞”。说是古代人为求长生,老了后即入洞内“脱胎换骨”,像蛇蜕皮那样,可以返老还童。出于好奇,笔者上中学时,路过这里,与几个胆大的同学曾攀崖爬入洞中看个究竟。岩洞在绝壁上凿成的石质十分坚硬,洞口约1米二三,呈正方形,进洞内便开堂了,比双人床的位置还宽大一些,四壁凿得六面方正,壁面还有些纹理和符号,地平面西周凿有20公分宽深的落水地槽。虽然空洞无物,进其内便让人毛骨悚然,感到忧闷压抑,顽皮的孩童也不敢久留,相互无语尽快爬出洞外了。后来,到上世纪80年代,经考古专家勘验,证实为古代巴人留下的丧葬遗迹。
巴人岩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巴人以渔猎为生,勇猛善战。岩墓不仅是他们的葬礼习俗,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显示了巴人“尚巫”的习俗,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
巴人岩墓在八仙区域的留存和发现不仅是古代巴人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对于了解八仙当地何时便有人烟生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从这孔岩洞凿痕,让我们更能看到古人的智慧和顽石凿洞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巴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
![]()
出土汉砖
上世纪七十年代,鸦河口蒋家凸,当地农民在深翻土地时,挖出了大小不同型号并有隼卯的“花砖”,引起文物部门的关注,经专家鉴定,这些菱形方格纹理的砖是典型的汉代墓砖。
汉砖,是汉代墓室的建筑材料,一方面是墓室结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一种艺术的装饰品。雕饰图案,包罗万象,繁复美观。一块汉砖,就是一种文化,即使是轻描淡写的纹饰,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辉煌。一块块各式各样的汉砖,描绘的是古人生活与心灵的图式,模刻的是与先人对话的路径,承载的是对逝去生命的祈祷和祝福。自汉至今已近2000年,它虽历经风雨沉沦,沧桑变幻,但砖坚如石,砖色纹饰明晰,凝聚着古代技师们的劳动结晶和成果,给我们留下两千年灿烂的地域文化遗产。
鸦河口蒋家凸汉墓砖的出土,不仅证实八仙一带早在汉代便有人烟生息,而且具有相当文明的社会存在,随着地下文物的出土,对八仙这片古老土地的地域文化提供了厚重的见证。
车马出行
1983年,平利县八仙区乌金乡百好河口发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震惊了安康考古界。专家们组织了及时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画像砖,被称为安康文物珍宝。其中以《车马出行图》更具典型:砖长45厘米,宽17.5厘米,厚5.2厘米。大侧面饰模忍冬花纹,平面模印浮雕《车马出行图》。共五人,第一人手持迎风飘展的旗旆导引于前,第二人荷兵器佩剑,着兜鍪,穿筒靴;第三人衣着相同,扛兵器,挂长剑,腰悬箭囊,插满箭镞;第四人著冠束带,跃马扬鞭;第五人著冠骑鞍马,尾部以异砖拼接,画面简练生动,把当时车马出行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此砖与平利老县锦屏出土的东汉墓砖《西城虎》相提并论,均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安康市博物馆。
安康地区魏晋六朝时的版图属于南朝。汉魏六朝画像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备受学术界重视。画像砖兴于汉代的“厚葬”之风,所谓“视死如生”。《盐铁论·散不足篇》云:“生不能至其受敬,死以奢侈相较,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为孝,显名气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致使厚葬之风炽盛。东汉以后得以长足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车马出行画像砖的出土,反映出早在南北朝时期,八仙地域人文先辈则创造出高超的艺术佳作,在巴山深处岚河上游闪烁出灿烂的文化光芒!
金猫玄关
八仙地名,从神话传说中走来,深深根植于民间。载于典籍者,首见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季秀所撰《金猫关金鸡山玄帝宫碑记》,署名有“守把八仙关平利县典吏郭杰”字样。这是当地最早记载“八仙”地名的文物资料。
金猫关,当地人称庙包山。位于上岚河门户金鸡河口,左呈金鸡山,右立白虎岩,岚河迴湾一崗峦突兀,挺拔巍峩,凌然锦绣,岱顶独树苍松揽九天日月,阅世间沧桑。昔有恢宏庙宇,祭祀繁盛,与武当灵犀呼应。旧治设置官吏护守此八仙关,人神共护一方安宁。如今,岁月远去,青山依旧,庙殿荡然无存,留下一方碑石,(圆首,高1.45米,宽0.75米,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立石)镌刻明代雅士季秀的美文《金猫关金鸡山玄帝宫碑记》,告诉我们,此关神灵显赫,公吏统旅恭行天讨,御寇防患:依关而治,亦把"八仙"地名籍典于世。现录全文以飨读者:
天下非无名山胜境,求其尤胜者莫过于武当;古今非无圣神功德,求其甚显著莫过于祖师。武当山盘踞一方,极其高大,华夷蛮貊无不倾心敬仰,人人岁岁登大顶朝谒默相。
圣朝列圣尊居大宝,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天地位矣,万物育矣,功德高厚难以形容。圣朝崇奉祀典之隆,具载方策,视古昔有加。是以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正德庚午,癸未以来,蜀寇猖獗,侵犯汉境,人民被害。朝廷策命公卿大臣统师旅,恭行天讨。然寇在于深山,林木繁殖,潜出潜没。于是设关隘委官领军夫,备器械防之。
斯关正贼人出没之路,当道檄委百户郭锡守把,率同乡老蔺志才等。仰叩玄天上帝,贼人不致有犯。修建宫殿,人心有感,神必昭彰。果蒙默祐,贼寇远遁,而是方宁矣。于是相卜其山,地势巍峩,四兽盘桓,异草奇卉。锡喻居民各捐已财,鼎建宫殿,则不日成之,雕饰金像,威灵显矣!
秀奉钦差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汉中等处抚民庑兼分巡关南道副使边檄,委领军镇此关,诣岭顶参谒,睹宫殿之整肃,圣像之尊严,遂撰文刻石以垂不朽。
噫!祖师功德极其广大,区区庙貌安能报称其万一,特展一念之诚,故曰:“有其诚则有其神”。
正德八年岁在癸酉仲冬吉旦,金州守御千户昭信校尉百户季秀撰文书丹。
陕西都佥司金州守御千户所武德将军正千户萧德聪,选监生梁铎,武略将军副千户刘瓒。
昭信校尉百户都璘王宠官舍季世爵,季世麟,守把八仙关平利县典吏郭杰。
阴阳官萧文魁。
【作者简介】
![]()
吴全云,陕西平利人,退休干部。系陕西省诗词学会、安康市作协、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平利县作协顾问。
▶吴全云的作品集
==入驻作者==
持续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