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这些年中国职业足球活得不容易,营收压力、欠薪风波、梯队难养,各种麻烦像牛皮癣一样甩不掉,如今中足联甩出准入新规,建议从下赛季起中超、甲、乙梯队数量,直接砍成3支、2支、1支,女足队伍也变成“倡导式”,消息一出,球迷圈立刻炸了锅,摆烂还是变通,自救还是妥协,这决策到底管用还是走回头路,大家说法不一,大多数俱乐部倒挺买账,毕竟谁还没点难处,但在球迷眼里,青训是不是在缩水,职业足球是不是更迷茫了,话题不小,争议也实打实在这儿。
其实,早在2023年中国足协就下过硬核规定,几乎就是强制执行梯队数量,单说中超,那时候要下设6支青训梯队,必须运营女足队伍,听起来是为了人才培养打基础,谁能吐槽太用力,但真到俱乐部手上,账一算,资金压力没减,梯队质量没保障,和学校、青训机构合作、挂靠的情况越来越多,左脚应付右脚,对比下U21赛事的比分,动不动就是10球大胜,简直离谱,踢得好的是一边倒,踢得差的技术动作都不齐,梯队名存实亡,说难听点,就是为了准入“凑数”,谁还管得上培养,是不是在掩耳盗铃,网友们自然看得明白。
问题在哪儿,大家其实心知肚明,现在中国职业俱乐部大多日子艰难,金元热退潮,烧钱玩法玩不动了,一线队都养不起,梯队还硬压着,搞青训谈理想是好事,现实却是俱乐部快要断粮,青训里靠硬规定催着圈人,不仅质量参差不齐,青训基金还得年年报审,这下新规来了,投入比例从全年开支的15%也降到10%,放宽梯队数量,干脆让俱乐部自己挑年龄层次,表面上少点压力,实际这些年青训赛事多了起来,人才出口比俱乐部梯队还丰富,你说,这新规是掉价还是顺应现实,球迷一时还真说不清。
有意思的是,中足联在草案里把女足的硬性规定也放宽了,说是“倡导”,这事听得懂就是没那么强制了,回想两年前,每家中超必须运营女队,结果不少女足都是挂靠或者纯应付,女足人才、资源也是有限,强推下去不光俱乐部压力大,还容易让女足变得更边缘化,这新规其实也算是顺势而为,起码不再是一刀切,结果如何,还要看各俱乐部愿不愿意真心投入,光写在纸上的“倡导”到底能拿来多少实际效果,谁都是拭目以待。
当然,质疑声也不少,毕竟梯队数量砍下来,看似减负,其实正是外部青训赛事规模扩大的结果,这几年青少年踢球环境进步了不少,行业政策也越发多元,到底是俱乐部主动退位,还是被动被外部赛道替代,有人看好新规能让资源流向更有效的培养渠道,也有人担心少了那层强制,职业俱乐部干脆彻底“摆烂”,只养一线队,不碰青训,毕竟当下欠薪、运营困难还是主旋律,青训质量越来越靠家长和基层学校推动,靠职业队恐怕很难靠得住,这是不是青训未来的常态,没人敢下定论。
![]()
你可以说,中足联是在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政策,不再死磕数量,也为各俱乐部降低了入门门槛,不用再为梯队“对数”拼命烧钱、假模假样,但如果俱乐部就此彻底松劲,青训的基石要靠谁稳住,国家层面的青训赛事爆发是好事,但青训如果完全非职业化,会不会出现培养断层,毕竟过了U系列赛事,还有多少苗子能被真正职业队看上,青年队的质感和职业氛围,光靠业余赛事能兜底吗,有网友戏谑:“这是给俱乐部发合法摆烂牌”,其实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担心。
换句话说,现阶段中足联的调整,既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对未来青训格局的一次下注,行业越来越看重多元输出,俱乐部压力变小,说好听些可能换来了活力,但对职业足球来说,谁都知道青训才是未来,梯队数量和女足队伍建设变成灵活指标,相当于降低了门槛,也降低了均值,青训不再是必须品,能不能把足球人才推向更高平台,现在只能靠大环境推一把,但对职业俱乐部来说,也许会少了点向上的动力。
总归一句话,这次准入规则调整,的确在球迷圈引发不小波澜,大家一边点赞人性化解压,一边又不免担心质量下滑、青训断档的后遗症,谁都不傻,俱乐部生存重要,青训也不能丢掉魂,未来中国足球怎么兼顾生存与发展,恐怕还是得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这新规是进步还是变相摆烂,答案暂时只在路上,等未来几个赛季如果真的涌现更多新星,球迷才会点头叫好,否则吐槽声肯定还会继续,至于具体梯队年龄怎么设,女足到底有没有心气,等中足联官宣后,球迷还得再刷一波弹幕,这就是中国足球的日常,见惯了也不稀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