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编匠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不同材质和工艺的编织技艺在不同地区发展有不同的演变。今天讲述的是河南省新密市地区的编匠艺人,这里编匠主要是指竹编、木条编和芦苇席编。
竹编历史,竹编拥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竹编技艺被称为“篾匠”。竹编匠人通过“去节、刮青、启篾”等十余道工序,将竹子加工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用于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现代竹编技艺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设计,开发出竹编家具装饰品等产品体系。
由于新密地区竹子不是很大,一般传统竹编匠主要编制常见有篮(大、中、小)、筐(大、中、小)、竹笆子,还有日常用的 (粪叉、藤槽、牛笼套、筛子、竹帘子、竹席等)。
![]()
在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竹园沟组有这样一个老编匠,他叫袁石头,男,1945年4月出生,他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习编织技艺,他编出的东西美观大方、工艺精湛、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过去主要依据新密市当地风俗主要从事一是竹编(竹篮、竹筐、竹筛子、粪叉、竹笆、竹帘子、竹席、藤槽、牛笼套)等日常用品(密县竹子无有太大),二是条编(白蜡条、桑条)主要是编织筐、篮等。三是编制芦苇席三种编织,现根据他的经验,整理出编织的程序步骤、工具等供大家了解学习参考。
手工制作竹篮的方法
![]()
一、经纬交叉编织法:传统竹篮编织核心工艺是经纬交叉编织法,以挑一压一的技法为基础,可灵活调整镂空大小与形状。以下是详细步骤与要点:
材料准备与处理
1、竹材加工:①将竹子削成宽度均匀的扁竹条(厚度约2—3毫米),浸泡到清水中软化后使用,目的是增强韧性。②若需彩色竹篮,可用木漆上色(天然竹色更显质朴)。
2、工具:①基础工具:刀(削竹条,新密又叫“竹刀”)、剪刀(修剪竹条)、夹子(固定篮身),钉子/胶水(安装底板)。②辅助材料:篮提手(新密土语俗称篮系儿)(用桑树、柏树烧烤后拧成半圆用绳子或铁丝固定),草绳麻绳收边装饰用。
二、基础编织步骤(以方形篮为例)
1、编织底部:十字底起编,取两片竹篾叠成十字形,作为经纬基线(起底大小也叫篮子大小,根据篮系儿的大小而定)。
挑一压一技法:经向与纬向交替添加竹篾,每根新篾需跳过一根相邻篾后压过下一根。
新篾路径如图(↑→↓→↑)
调整竹篾间距控制镂空大小:紧密排列为密实底板,松散间隔为透气镂空。
底部收边:编至所需大小后,将外围竹篾向内弯曲过渡至篮身。
2、构筑篮身:立起经篾:将底部四角的竹篾垂直弯起,用夹子固定。围篾编制:取长竹条作为围篾,沿经篾以挑一压一方式螺旋上升,每编完一面转向相邻面继续。
高度通过增减围篾圈数控制,编至目标高度后准备收口。
3、收口与加固:藏尾法:间隔将竹条末端向插入篮身缝隙,剪刀修剪多余部分。
绳扎/圈编:临时收回可用麻绳绑扎,精致收尾可追加竹条绕圈编成交叉十字形。
三、进阶技巧与变式
①圆形篮编织:底部以放射状排列竹条,围篾采用螺旋编织法,收口时用细竹条箍紧。
②加装提手:人造皮革条直接固定在篮口两侧,或从底部开始编织时嵌入竹条作支撑(新密是以木质篮系儿也是如此)
③底板强化:木板涂胶后钉在底部下方,提升承重力(适合重型收纳)。
四、关键注意事项
①竹条处理:未浸泡的竹条易断裂,浸泡时间建议1小时以上。
②工具安全:削竹条时刀锋向外,避免划伤,老年人可使用防护手套。
③创意延伸:结合草绳编织装饰性收边,或参考挂件教程用棉绳添加配件。
![]()
竹编方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基础编织法、图案编织法和收口技法三大类,常见如人字编、十字编、斜纹编、六角眼编等核心技法,这些方法通过经纬交错、技压变化实现不同纹理和结构。
基础编织技法:基础编织法是竹编的根基,适用于平面或简单立体结构。
1、平编(一挑一编法):经纬篾片一上一下交错编织,无空隙,用于竹席、茶盘等。
2、十字编:挑一压一形成十字孔,松散透气、常用于竹筛、菜罩。
3、斜纹编:横篾间隔一条纵篾编织,形成斜向纹理、立体感强,用于器物侧面。
4、螺旋编(鸡笼顶):竹篾环绕形成圆形中空结构,用于灯笼底或蝈蝈笼。
图案编织技法:通过复杂编织成几何或自然图案。
1、六角眼编:六根篾组成六边形,可多层增篾,用于斗笠、果盘。
2、八角眼编:八条边叠压形成八边形,美观耐用,见于滕椅。
3、米字型编法:篾片以十字交叉重叠,沿中心向外圈绕编,形成放射状图案。
4、圆口编法:以四条竹篾为单位交叉编织,逐步向外增加形成圆形开口。
5、双重三角形编法:六条竹篾起编,分两组交叉形成双层三角形结构。
6、三角孔编法:三条竹篾交叉成等角度散开,逐步增加形成三角孔网格。
7、梯形编法:纬篾通过“六上二下”、“五上三下”等渐进式编织,形成阶梯状纹理。
8、回字形编法:以压三挑三法编织,呈现对称回字纹样,适合装饰边缘。
9、四角孔编法:经纬篾片挑一压一,留出均匀四方孔,常用于透气性物品,注意竹编有些还需通过熏烧烤如篮系儿、编粪叉、编竹笆、南方做竹床、竹椅等,通过熏烧烤拧弯变形以达到需求。
白蜡条编筐老式
选条熏条 打底扭花
白蜡条、桑条、编筐用于编蓝是北方农村传统手工技艺,核心在于利用白蜡条或桑条的韧性编织耐用器具,老式方法强调选材、熏制、编织等关键步骤。以下是传统工艺的详细流程。
核心工艺流程:老式白蜡条编筐主要包括选条、熏条、打底编织等步骤。全程需手工操作,具体如下:
1、选条:最佳收割时间在中秋后,此时枝条成熟度高,硬度和韧性最佳。避免发脆,优先选用直条,少杈的枝条,粗细均匀(如带根部疙瘩的条子用于编大筐,增加耐用性)。
2、熏条:收割后捋净叶子扎捆,通过烟熏火撩处理条子,防止后续编织时折断,熏制后条子更柔韧,便于弯曲成型(如编花篓时需条子柔软)。
3、打底与编织:打底是关键阶段,需固定条子基础形状。(如圆形或方形筐底)
编织中条子在匠人手中翻飞,通过交叉拧压形成稳固结构(如四根筐系带疙瘩可提升承重力)
老式技巧强调速度与力度,避免条子冷却变硬,影响贴合度。
新密在编条篮过程中:篮子编到一半时中间加入竹条一段,目的是结实又好看,这是新密编条篮一特点,很受大家喜欢。
材料特性与工具
白蜡条优势:比荆条、桑条等材料耐用,适合编筐、篮等日常工具。工具仅需镰刀、斧头等基本农具,强调手工技艺。
白蜡条编、桑条编、荆编是北方农民编匠的必备技能,用于生产生活工具如粮囤、荆笆、粪筐、篮子等,随现代化逐渐衰落。
技艺传承:目前仅少数老匠人掌握,作品因结实精美受怀旧市欢迎。
编芦苇席的主要工具包括传统手工工具、五尺、苇穿子、苇锊子等。
1、五尺:用于计量苇席尺寸的硬木工具、刻有标准刻度。
2、苇穿子:将整根芦苇劈成3——8片篾片的硬木工具。
3、苇锊子:用于去除苇篾表面苇皮的铁制或竹制工具。
4、石碾:用于压平苇篾。
5、撬席刀子:铁制或不锈钢制工具,用于紧密花纹和修整席边。
6、苇创子:铁片制成的去皮工具。
![]()
手工编织苇子席是手工传统非遗技艺,涉及选择、破篾、编织等十多道工序,成品兼具实用与文化价值。
材料与工具
原料选择:优选白皮苇(杆高3米以上,直径8——12毫米),需在霜降后收割避免纤维过脆。
编织工艺
1、原料预处理:①破篾;用苇穿子将整根芦苇劈开均匀篾片,误差需小于0.5毫米。
②浸水:篾片洒水后密封静置8——12小时,使纤维柔韧。
③碾压:铺与硬质场地,用石碾反复碾压至厚度1毫米以下。
2、编织技法。①基础纹样:采用挑一压一(平纹)、挑二压二(斜纹),隔二挑一压一(回纹)三种核心技法。
②手势规范:左手抬篾,右手压篾,每编织30公分需用撬席刀挤紧纹路。
③尺寸控制:标准炕席(1.8×2米)需用800——1000根篾片,耗时3个工作日。
3、成品定型:①焖茬收边:将边缘篾片火烤软化后折压,形成3厘米包边。②质量标准:要求四边偏差<2毫米,席纹密度≧12道/10厘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提高和变化,有些商品已不适应和需要了,如粪叉、牛笼套、粪筐、藤槽、苇席等,当然现在编织也融入了现代化元素,即省力省时又美观大方和结实实用。如塑料编织就很好,一是各种颜色都有,即柔软又结实,还好看,手工做起来也省力,但还离不开基础性的传统编法,今袁石头老编匠虽已80岁了,但身体很好,现在仍坚持编一些竹篮、竹筐、竹笆、白蜡条篮和塑料篮,用他的话讲,即是锻炼身体,也是一种传承。想让做出的物品结实好看,必须要选好材,做工细致认真,把握好每道工序、有眼力、有审美观、技术也要跟得上,只有这样,编出来的物品才能好看结实耐用,才能受人喜欢。今整理编著这一传统技艺,旨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