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足联一则提案引发足坛震动:中超俱乐部每向欧洲五大联赛输送一名球员,即可额外获得一个外援注册名额。这项看似激励留洋的创新举措,却在业内引发了激烈争议。
![]()
不得不说,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中国足球长期面临留洋难的困境,俱乐部往往不愿放行核心球员。中足联通过"外援名额"这一俱乐部最看重的资源进行交换,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这相当于为俱乐部提供了双重保障:既获得人才培养的美誉,又能通过补充外援保持即战力。从理论上看,这是个多赢的方案——球员获得留洋机会,俱乐部获得补偿,国家队未来也能受益。
好的政策初衷往往经不起现实考验。一位俱乐部经理直言:"如果没有配套细则,这就是在为有钱俱乐部开后门。"
![]()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某财力雄厚的俱乐部只需与欧洲某俱乐部达成"合作协议",支付一笔费用,将一名年轻球员以"租借"名义送出。这名球员甚至无需出国,只需完成注册手续即可。就这样,一个额外的外援名额轻松到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策并未明确"留洋"的具体标准。是进入一线队?还是梯队?是否需要出场时间保证?这些细节的缺失,几乎是在鼓励俱乐部钻空子。
若放任这种操作,将产生三重破坏性影响:
其一破坏联赛公平。资源丰富的俱乐部可通过"假留洋"获取更多外援名额,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中小俱乐部无力运作,只能眼睁睁看着差距拉大。
其二挤压本土球员空间。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除门将外全外援首发的景象,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其三留洋质量无法保证。俱乐部为获取名额,可能将球员送往水平不高的欧洲球队,甚至只是"挂名"留洋,对球员成长毫无益处。
中国足球不缺好的想法,缺的是将好想法落地的细致和决心。这项政策要想真正见效,必须配套以下细则:
明确留洋标准:必须对球员出场时间、联赛等级等进行量化要求;建立审核机制:成立独立小组对留洋交易进行实质性审查;设置名额上限:防止单一俱乐部垄断名额资源。
中国足球已经走了太多弯路,不能再抱着"先实行、后完善"的侥幸心理。每一项政策出台前,都应该做好风险评估和细则设计。否则,再好的经,也难免被念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