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蓝思科技的投资者互动平台多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针对投资者“蓝思科技是否参与供应特斯拉Optimas人形机器人”的问题,公司给出了正面回应。
根据回应所说,蓝思科技是北美大客户(特斯拉)的一级核心供应商,主供机器人头部模组、关节模组、灵巧手等关键部件。公司甚至还在配合这位北美大客户一同开发其他相关模组。
![]()
现在来看,曾经的果链三巨头——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股份,貌似只有蓝思科技真正做到了“去苹果化”。
去有风口的行业,做有利于发展的事情
蓝思科技虽然是果链巨头之一,但它和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存在根本性区别。
在业务结构方面,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分别负责部分iPhone、AirPods的整机组装业务,而蓝思科技是唯一一个没有组装业务,为苹果提供超晶瓷玻璃、2.5D/3D玻璃等零部件的企业。
这样的区别,为蓝思科技带来了“优越”的盈利空间。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的毛利率为15.89%、14.22%,均超越了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在苹果中国核心代工厂中排名第一。
但一加上费用端的成本,蓝思科技的盈利水平立马就有点“不够看”了。
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实现总营业收入329.60亿元,实现净利润11.43亿元,净利率为3.62%,远低于立讯精密的5.86%,甚至比歌尔股份的3.7%还低。
![]()
蓝思科技身上为什么会出现毛利率最高而净利率最低的矛盾点?
这其实与蓝思科技的企业精神和发展史有关。
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最早只是一家玻璃厂的镜片打磨工人,她靠着玻璃行业的底层工作经验和不服输的干劲在2003年创办了蓝思科技,主营手机玻璃镜片。
2007年,手机巨头苹果对iPhone外壳材质提出了新要求,当时大多数厂商依然想办法在塑料材质里寻求突破,只有蓝思科技敏锐察觉到了玻璃镜片的商机,最终拿下了这位大客户。
从那之后,蓝思科技几乎参与了苹果所有主力机型前后盖和摄像模组玻璃组件的供货。
可以说,蓝思科技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以及不甘于现状的野心,造就了企业的成功。
过去十几年,公司一直在强行要求自己技术更新。2017年至2024年,蓝思科技的研发费用从15.76亿元增长到了27.85亿元,远超行业平均值。
到了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的研发费用率更是达到了5%,超越工业富联、立讯精密等头部企业。
![]()
长期对高研发费用的坚持,虽然暂时使蓝思科技失去了一部分盈利能力上的领先,但也帮公司真正做到了拓展商业版图。
蓝思科技此次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并非偶然。早在2016年,公司就在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参与关节模组、灵巧手、外骨骼设备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与量产。
目前蓝思科技自主研发的六维力矩传感器、行星滚珠丝杠等关键部件已经实现量产。
此外,今年1月份,蓝思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交付全球首款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公司深度参与关节模组、DCU控制器、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控制。
预计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影响下,蓝思科技今年在机器人领域的收入能迎来一波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公司智能终端(包含人形机器人)业务实现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128.2%,是蓝思科技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一条线。
但要说蓝思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成功,是否可以被视为完全“去苹果化”了,其实也不算。
转移压力平衡发展,海外拓展谋求突破
即使蓝思科技不像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一样从事部分产品的组装服务,但它们一样是服务于苹果这个巨头客户,这注定了蓝思科技在产业链中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截至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的应收账款高达87.55亿元,是其当期净利润的7.33倍,这种先货后款的交易模式就会为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
同时,在业务结构方面,公司仍然呈现出依赖大客户、收入单一性较强的特点。
2024年,蓝思科技来自于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的收入占比在80%以上,其他所谓的多元化发展业务对收入的贡献程度还不足20%。
![]()
在下游客户方面,2024年蓝思科技来自于前五大客户的收入金额已经达到了567.07亿元,占总收入金额的81.13%,其中光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比例就高达49.45%。
不过,针对这种特有的“困局”,蓝思科技已经找到了平衡点。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概念:一元收入需要营运资金=(应收账款和票据+预付+存货+合同资产-应付账款和票据-预收-合同负债)/营业收入。
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一元营收所需的营运资金连续降低,从0.14元下降到了0.07元,缩减了50%。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被下游客户占用资金的情况下,蓝思科技也依然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了最高,平均仅需要7分钱就能换来1元收入。
![]()
蓝思科技采用的方法是转移压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金额为134.28亿元,甚至比同期的应收账款还多46.73亿元。
说白了就是,下游大客户惹不起,蓝思科技再通过同种先货后款的方式无偿占用上游供应商的资金,将经营风险平移。
今年7月9日,蓝思科技在港股上市成功实现“A+H”,也为公司发展找到了新的破局点。
从现实需求看,一方面港股上市能为其注入充足资金,加速特斯拉供应链布局落地,为公司进入折叠屏、人形机器人、智能穿戴三大前沿战场备足弹药。
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全球供应链,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顺便拓展融资渠道。
当然,这仅仅是蓝思科技“去苹果化”的初级阶段,未来几年将是公司的关键发展期。能否借助全球化契机实现新兴业务的规模化增长,将成为公司转型的关键。
总结
“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
过去几年,蓝思科技与大客户之间处于一种“既依赖又突破”的巧妙平衡。
公司一边继续深耕消费电子供应链,守住高毛利的核心零部件传统,一边借助国际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新客户,逐步稀释单一客户带来的经营风险。
不过,蓝思科技要彻底摆脱对大客户的依赖绝非易事,完全落地可能还需要较长周期。
但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技术研发实力、供应链管理经验,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判断,蓝思科技这份“长途跋涉”的坚持,终会让它在智能终端制造的广阔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全新增长曲线。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