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娟老师是无锡一家地方艺术团的团长,为什么很多人最喜欢听她唱《二泉映月》?
一
王健老师填词《二泉映月》,音声相和,拍拍相扣。
“四野寂静,灯火微茫映画楼。操琴的人,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
王老师是北京人,她的填词,在《二泉映月》的故乡无锡,当地歌迷接受吗?
不仅接受,而且喜欢,“欢喜”。
“欢喜”且只“欢喜”听一个人演唱。
伊人名叫 —— 石莉娟。
“石莉娟唱个么,最好!”
石莉娟唱的,最好。
无锡不说“喜欢”,说“欢喜”。
无锡也不说“俺”,说“我俚”。
不单单“我俚”无锡,苏南的很多《二泉映月》迷,也只“欢喜”听石莉娟老师唱的《二泉映月》。
二
自从《二泉映月》有了王健老师作词的歌唱版后,各位歌唱家老师都唱得风韵独具,美不胜收,令歌迷们“耳”不暇接。
在唱《二泉映月》的歌唱家中,石莉娟老师并不是名气最大的。
20年前,2005年10月,央视“曲苑杂坛”录制了一台特别节目《二泉映月》,和无锡崇安区“联合打造”,导演是大家熟悉、喜爱的汪文华老师。
汪老师会邀请谁在节目里演唱《二泉映月》呢?
《二泉映月》音乐响起,站在台上的,是一位陌生的女士。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
![]()
料想不到的是,她只唱了几句,就抓住了我们!
或者说,她一张口,就抓住了我们!
我们呆呆地看着她,一点点富态,刚刚好,看着亲切,翠绿色一袭旗袍,精致的苏州丝绸。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 ……”
“头”音未落,掌声即起。
我们已经忘了用手鼓掌,我们在心里为她鼓掌。
她唱得舒缓低徊,含蓄而节俭地流露自己的情感。
为什么,她会这么打动听众?
是她那些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颤音,像轻轻的微风,在撩动我们的心弦吗?
她,就是一听难忘、一见钟情的石莉娟老师,无锡市二泉映月艺术团团长。
![]()
三
无锡的歌迷朋友都说,石莉娟唱的《二泉映月》,乡音乡调,听了石莉娟的,别人唱的就没意思了。
石莉娟老师并没有用乡音吴语,而是用普通话演唱的。
她也严格按照赵春的配曲演唱,不加入任何戏腔戏调。
无锡的歌迷朋友怎么会感觉“乡音乡调”呢?
石莉娟老师的艺术生涯,是先唱评弹,再学锡剧,在深厚戏剧艺术功底上,最后才练的声乐演唱。
所以石老师一张口,自带锡剧特有的柔美。
即使唱声乐作品,只要她愿意,满满的,都是江南“乡风乡韵”,自自然然、恰恰当当。
不仅苏南歌迷朋友欢喜,我们也都喜欢得不得了。
该如何感谢汪文华老师!是她,第一次在全国的二泉迷面前,在央视平台上,展示石莉娟老师的《二泉映月》。
![]()
四
从阿炳边走边拉的两根二胡弦,到弦乐合奏、钢琴独奏,《二泉映月》早已“阳春白雪”,从无锡走向世界,十大世界音乐经典有其一。
但儿行千里,身后永远是母亲关切的目光,最懂《二泉映月》、最爱《二泉映月》的,永远是家乡无锡和苏南,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
纵横四海,落叶归根,《二泉映月》不管以哪种艺术形式呈现,无论是二胡,小提琴,钢琴,还是本文叙述的声乐歌唱版,她永远需要家乡的艺术家们,用“乡风乡韵”,护住她的根,守住她的魂。
![]()
而《二泉映月》的乡风乡韵,也永远给无锡和苏南人民,带来独特的感动。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