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彭山的江口镇,有一句流传了300多年的古老童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其描述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将上千艘船的金银沉于岷江的传说。
直到2017年,这个民间传说才随着考古发掘被彻底证实。那么古人难道不会动动脑筋,去提前打捞宝藏吗?
![]()
本文图片都来源考古出水文物
关于张献忠沉银的原因,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张献忠故意将宝藏埋藏在江底,以掩人耳目。
二是其在彭山江口被杨展战败,船只所载宝物沉入江底。
根据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张献忠传论》的考据,作为流寇,张献忠一路烧杀抢掠,并靠着沿路所夺作为后勤储备,因此将财宝主动埋入江中可能性不大。
他更倾向于张献忠战败后财宝落入江中的说法。
![]()
后来的考古也证实了这一点,所有的出水文物都散落在沙石之间,显得很仓促,如果是有预谋的那不会如此凌乱。
再加上刀、剑、矛、箭镞等兵器的出土,更加说明了:江口沉银现场实则是古战场的遗址。
故意埋藏肯定是静悄悄的,趁着月黑风高将财宝沉入水底,那么知道的人就会很少,也不会从一开始就流传出那个童谣。
既然当地人人皆知,古人可不傻,自古以来就想办法打捞。清政府也费过一番脑筋。
![]()
《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
可见,清政府这次大规模打捞,一次就出水了上万两的银子和珠宝。
其实历代前往打捞的人数不胜数,但基本都是“偶有所获”。民国时期成都还流传一张“藏宝图”,上面标有张献忠金银宝藏的具体位置,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有人组团按照“藏宝图”在成都锦江中挖掘,但只捞上了一些小铜钱,完全没见到金银的影子。
![]()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岷江河道施工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现一些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
这说明确实有大规模的宝藏,但人们没有系统性发掘的经验,只能靠“碰运气”。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岷江主河道和府河交汇处。河水湍急,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河底不仅淤积泥沙,还有大量大小不一的石块。
宝藏被冲得七零八落,散布在各个隐藏的水底,没有现代工业技术,想全部捞出来在古代是没法办到的。
![]()
直到2015年,警方破获了“江口沉银大案”,打掉6个盗掘团伙,追回千余件涉案文物,括国宝级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考古工作随后才正式开始!
盗掘团伙就已经使用上了专业潜水设备,效率要比古人高得多。
考古开始后,更是采用了“围堰考古”等方法,建起围堰抽干水分,开创了我国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
从2017年至2025年,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总计4万余件。
包括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册、“蜀王金宝”金印、明代藩王册封的金银册、“西王赏功”金银币、各类金银首饰和兵器等。
![]()
所以说,小规模发现是运气问题,但大规模的挖掘要配合现代技术,更何况盗贼也不敢大张旗鼓。而古代的官方挖掘,碰到难度高的也只能干瞪眼。
就像秦始皇陵,从项羽开始动用30万人也就破坏了部分陪葬坑,2000多年以来无数盗墓贼打洞想进入,几乎都失败了。
张献忠宝藏虽然在当地人人皆知,但历来大多都是渔民和文物贩子偶尔“捡到”。到21世纪后才用现代设备大规模盗掘,由此引出了近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300多年的传说成真,既是考古技术的胜利,也是历史研究的幸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