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经历:他在必胜客花费19元点了一杯名为“阳光橙橙”的橙汁,却目睹店员熟练地打开一瓶市售的美汁源果粒橙,将饮料倒入杯中,再加入冰块,一杯“鲜榨橙汁”就完成了。
这一幕让许多消费者直呼“破防”,感觉自己成了“大冤种”。
![]()
根据网友查询,市面上一瓶450ml的美汁源果粒橙零售价约为3元,而必胜客售卖的这款橙汁一杯仅为280ml,售价却高达19元。换算下来,必胜客一杯橙汁的单位价格几乎是瓶装果粒橙的6倍。有媒体测算,若使用大瓶装果粒橙,一杯280ml的橙汁原料成本仅约1.5元。
事件引发热议后,有媒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必胜客某门店进行咨询。客服人员明确回应称:“橙汁饮品确实全部都是用饮料‘果粒橙’做的。” 随后,在外卖平台上查询该产品信息时发现,其详情页面上确实标注了“主要原料为美汁源果粒橙橙汁饮料”。
换言之,必胜客在形式上做到了“明码标价”。
![]()
然而,这并未完全平息争议。
许多消费者指出,尽管标注了原料,但产品宣传图上“含纯正果汁”、“含真实果肉”等字样,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是“鲜榨果汁”或“特殊调制饮品”的误解,而不仅仅是直接分装的瓶装饮料。这种心理落差是让消费者感到被误导和难以接受的关键。
客服对此的回应是,该饮品为“含纯真果肉粒和纯正果汁”的配方。
从法律角度看,商家明码标价了主要成分,似乎规避了直接的虚假宣传风险。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这种利用文字游戏制造认知偏差的做法,被一些评论视为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行业饮品的利润率普遍较高。
除了食材成本,餐厅饮品的定价也确实包含了门店租金、人工、服务和品牌运营等附加成本。但像必胜客这样,通过简单分装就将常见饮料溢价数倍出售的情况,依然让消费者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觉得“这钱太好赚”,并且质疑其定价的合理性。
更进一步说,必胜客此次事件并非个例。
无论是快餐店的可乐,还是电影院里的饮品,亦或是此前被曝出所谓“鲜榨玉米汁”其实也是兑制而成的高端餐厅,餐饮业中“预制饮料”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杯19元的橙汁,引发的不仅是对一家品牌的讨论,更是对整个行业透明度、定价合理性以及如何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广泛思考。
![]()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事也提了个醒:在餐厅点购饮料时,可以多留意一下菜单或小程序中的配料说明;如果对成分有疑问,不妨主动询问店员;若发现实际产品与描述严重不符,可以保留证据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总而言之,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终究需要建立在与消费者透明、真诚的沟通之上,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短期利益。
毕竟,再大的品牌,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终将被市场重新审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