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47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巴勒斯坦,英国政府也将作出最终选择,盟友重大转变让特朗普惨遭背叛。英国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而这一选择的背后动机又是什么?
才结束对英国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疑似遭到了核心盟友的“背叛”。9月17日,英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本周末英国首相斯塔默将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地位。对于这一消息,英国外交部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保持沉默的态度也被外界视为“斯塔默政府承认了此事”。此前,在谈到巴以冲突的时候,一直力挺以色列的英国突然改变口风,外交大臣库珀指出,以军对加沙城的军事进攻是“极其鲁莽且骇人听闻”,这只会导致更多无辜平民的死亡和让剩余人质受到严重威胁。这一言论不难看出,斯塔默政府并不支持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的军事行动,不愿意再继续为以色列站在国际社会的对立面了,对以色列的支持慢慢转变为对巴勒斯坦的同情,最终作出了承认巴勒斯坦国地位的选择。
![]()
从"沉默外交"到"条件承认":英国立场的戏剧性转折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英国的转向并非突然。2024年5月联合国大会表决巴勒斯坦入联时,英国还投了弃权票。但到了2025年7月,随着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达到顶点,英国外交政策开始出现松动。外交大臣库珀公开谴责以色列军事行动"鲁莽且骇人听闻",这与过去"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7月29日。英国首相府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如果以色列不在9月联大前停止加沙军事行动、恢复人道主义援助并承诺"两国方案",英国将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除非...否则"的条件句式,既给了以色列最后通牒,又为自己留了回旋余地。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英国已经走上了承认巴勒斯坦的不可逆道路。
![]()
三重压力下的战略选择:国际大势、国内民意与历史包袱
英国的转向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截至2025年9月,全球已有14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支持率超过80%。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传统盟友相继宣布跟进,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英国如果继续与美国保持一致,将面临被国际社会孤立的风险。
其次是国内政治生态的演变。英国穆斯林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3%,在伦敦等大城市比例更高。工党政府若想在下次大选中保住关键选区,必须回应这部分选民的诉求。民调显示,49%的英国民众支持承认巴勒斯坦,仅有13%反对。更重要的是,超过230名议员联署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其中包括三分之一的工党议员。在这种情况下,斯塔默政府不得不做出姿态。
![]()
最后是历史责任的重新审视。1917年《贝尔福宣言》在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同时,承诺"不损害巴勒斯坦现有居民的权利"。但一个世纪后,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已扩张到140个,加沙地带沦为"露天监狱"。英国外交部在声明中罕见提及《贝尔福宣言》的历史义务,暗示要为当年的错误决策"赎罪"。
背叛背后的深层博弈:欧洲自主与美国霸权的碰撞
这次事件本质上是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集中爆发。长期以来,欧洲在中东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如迁馆耶路撒冷、退出伊核协议)让欧洲国家逐渐意识到,必须摆脱对美外交依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宣布承认巴勒斯坦时直言:"欧洲不能再做美国的应声虫"。
![]()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国的转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大国虽未明确表态,但已开始重新评估对以政策。如果欧洲主要国家在联大形成统一立场,美国将在安理会陷入空前孤立。正如国际法专家指出的,承认巴勒斯坦国不仅是政治姿态,更会产生实际法律后果——欧盟可能依据国际法限制与以色列定居点的贸易往来。
这种变化让白宫感到恐慌。特朗普政府不仅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还使出"签证武器":拒绝为出席联大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发放签证。但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反而让更多国家看清了美国的霸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罕见谴责美国"滥用东道国特权",连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都公开批评此举"不公平"。
![]()
结语
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撕开了西方阵营在中东问题上的伪装。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正试图通过调整外交政策,在衰落过程中寻找新的定位。而对美国来说,这次背叛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以霸权压制民意、以单边主义对抗国际潮流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代价。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