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九一八事变94周年 | 回顾抗战亲历者的真实口述

0
分享至



提起九一八事变,多数人记得的是“不抵抗”的屈辱,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一夜也有人选择了开枪抵抗,而且打得相当顽强。通过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十四年》一书,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中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王铁汉本人的口述回忆。

九一八当天,当日军炮轰北大营之时,东北军整体上仍然奉行“不抵抗”政策,但时任东北军第七旅620团团长的王铁汉,却是少数敢于反抗的将领之一。

当上级打来电话,命令他将弹药缴库、不许抵抗时,他回答道:“在敌人炮攻之下,实在无法遵命,我也不忍这样执行命令。敌人侵吾国土,攻吾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本团兵势不能持枪待毙。 ”

就这样,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他们与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早晨4点多钟。然而,随着第7旅的官兵们全部撤出北大营,王铁汉也不得不组织突围。



▲沈阳北大营第七旅北大营营房旧址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九一八成为日本侵华的起点,整个东北随后迅速落入日军之手。620团的反击,并未能改变整体战局,但这一行为在当时却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中国人反抗侵略的标志性象征。

长久以来,“九一八”被浓缩成一句“拱手让东北”的悲情概括,而像王铁汉这样“违命抵抗”的细节,却几乎被掩埋在宏大叙事之下。他们不是不知道抗令的代价,但在国土与尊严面前,这些人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律令。

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永远不该被遗忘。了解这些真实的历史,不仅是对先辈最好的尊重和致敬,更能卸掉一份精神上的重担,超越固有的仇恨心理,从曾经那个黑暗时代的微光中,获得一份微弱但却有力量的慰藉。



▲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重犯

《十四年》把这些几乎被擦去的痕迹重新托出水面。比如:顾维钧在九一八前后与张学良的接触,秦德纯、刘汝明、陶希圣、刘振三等人就七七事变的回忆,淞沪会战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对当时战况的描述,何应钦对日受降签字的感言,以及石美瑜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等重要史料。

书中没有宏大的论述,没有煽情的评判,只有一位又一位亲历者冷静平实的叙述。书中记录的不只是番号、战役、政策,更是一个个普通军人在极端情境下的抉择、血性与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尚曦读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读史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
27902文章数 121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