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注定面向未来的平台。
文/梁乐天&以撒
鸿蒙的存在感,最近越来越强了。
一个直接的体现是,今天(9月19日),腾讯旗下的MOBA手游产品《英雄联盟手游》正式上线了鸿蒙版。
这并非孤例。整个九月,头部厂商就像是约好了一样,密集地在鸿蒙上推出自家产品。
从月初的《QQ飞车》,到月中的《暗区突围》与《原神》,再到今天的《英雄联盟手游》,以及即将上线的《三角洲行动》《金铲铲之战》……这个名单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如此集中的上线节奏,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说到底,任何决策都要对真金白银的投入负责。所以在最终拍板前,有几个现实问题得先盘明白:
厂商投入资源适配鸿蒙,能得到什么?除了用户量,鸿蒙在技术和开发层面,能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此外,在未来的长线运营和IP构建上,鸿蒙又能提供怎样的新可能?
要回答这一切,我们不妨从第一个问题看起:
01
手游上鸿蒙,
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任何商业决策,都始于对投入产出的评估。对于一款已经在线上稳定运营的产品来说,投入真金白银和研发资源去适配一个新平台,要想清楚的首要问题便是:这事儿,划得来吗?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通常得看两方面:一是用户规模带来的市场潜力,二是平台能力带来的业务增益。
所谓的市场潜力,指的是盘子有多大。从数据上来看,鸿蒙生态的用户基本盘已经相当可观,并且仍在快速增长。
9月4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宣布,搭载HarmonyOS 5的终端设备数量突破了1400万。这是一个任何厂商都无法忽视的、拥有巨大游戏需求的用户群体。
当然,数据只是一方面。头部厂商上线核心产品用脚投票,或许是更实在的信号。当腾讯、米哈游这样的公司,愿意将自己最重要的产品上线鸿蒙时,这本身就说明,他们内部可能已经算清了这笔账,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前段时间上线的《原神》鸿蒙版
玩家反馈体验有明显的提升
但一个市场光有用户还不够,平台能否帮你把他们留下来,并且心甘情愿地掏钱,才是决定最终回报的关键。这指向了价值的第二个维度:鸿蒙能否能直接提高游戏的核心指标?
从目前的几个案例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一个例子,是它尝试缓解等待这个最磨人的体验,提高活跃度。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午休时间只有半小时,想抓紧上线清个体力,结果打开游戏,一个巨长的更新进度条跳了出来,眼看宝贵的休息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游戏热情也随之消耗殆尽。
而《NBA巅峰对决》利用鸿蒙的资源包后台下载功能,改变了这个窘境。系统可以在设备一旁充电、连接Wi-Fi时,为你悄悄下载新版本。对玩家来说,这算得上一种近乎无感的体验。当你想玩,它就能立刻启动,直接进入大厅或比赛界面。
这种不打扰的流畅感,直接反映在了数据上。《NBA巅峰对决》通过这项优化,将更新等待时长缩短了80%,并换来了7%的活跃留存提升。
另一个例子,是它试图让安利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提高获客效率。
线下社交是转化率最高的拉新方式之一,但也是最容易失败的。原因无他,就是太麻烦。你向朋友推荐一款游戏,对方要经历搜索、下载、安装、更新……在完成这一切后,最初的社交冲动,早已被消磨殆尽。
以《最佳球会》为例,通过鸿蒙提供的“碰一碰”近场快传功能,它将这个过程压缩到了10秒。在朋友兴趣最浓厚的那个瞬间,只需手机一碰,1G的资源包就传输完成。这对于降低手游的社交获客门槛,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02
鸿蒙到底能解决什么痛点?
当然,一个平台真正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能带来什么效果,更在于它能帮助开发者解决什么痛点。
而这一点,确实也是鸿蒙相当重视的一项核心价值。所以针对那些游戏开发中,长期存在的、耗时耗力的老大难问题,鸿蒙提供了不少工具与能力来解决,大概可以从三个方向来理解:
首先,鸿蒙研发的平台工具,可以降低技术优化的难度与成本。
举个例子:在传统流程下,面对部分机型偶现的、难以复现的卡顿,测试人员需要反复操作几十次来尝试复现问题,而工程师则需要连接各种复杂的调试工具,耗费数天甚至一周来解决。
而鸿蒙研发的HiSmartPerf工具,依托华为在操作系统和手机芯片的技术积累、软硬协同,无需ROOT设备,即可在卡顿发生的那一刻,自动捕获系统运行快照、指出问题出在哪个模块,让问题在几小时内就能被准确定位、着手修复。
手游《长安幻想》集成到版本递归测试的流水线作业中,就是通过这一工具自动抓取trace、提高问题定位效率,最终为玩家带来了更稳定的游戏体验。
除此之外,不少游戏还经常面对一大痛点:玩家每进入一个新地图、看到一个华丽的技能特效,手机GPU都需要实时编译对应的渲染代码,这会造成肉眼可见的卡顿或长时间的加载。开发者虽然可以优化,但受限于设备算力,效果总有瓶颈。
而鸿蒙的端云编译服务,则改变了这一流程。它将复杂的编译工作,提前在华为的云端服务器上完成,提前编译好Shader资源,让玩家启动时从云侧直接获取,从而大大提升了游戏场景首次加载的速度。应用此项服务后,《晶核》的启动速度提升了56秒,同时减少了GPU编译带来的功耗和卡顿问题。
其次,鸿蒙对底层能力的开发,降低了交互体验创新的难度。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差异化的交互体验是脱颖而出的关键。但很多新颖的想法,如语音控制、物理设备联动等,都意味着高昂的专项研发成本,让许多团队望而却步。
比如很多重视联机社交的游戏,都希望实现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 “让两个在同一个房间的人快速组队”。但这一句话背后,还藏着复杂的设备发现、自组网、安全连接、数据传输等一系列网络难题,足以难倒中小型团队。
鸿蒙的做法,是将复杂的底层技术封装起来,以简单的接口提供给开发者。像是在《暴吵萌厨》中,玩家只需要将两台手机相碰,就能实现面对面即时组队。这并不需要开发者去研究太多技术,只需要接入鸿蒙的碰一碰功能即可实现,但带给游戏社交体验的升级却相当可观。
再比如很多鸿蒙用户玩《三国杀》时,会发现一个新功能:通过声控发出指令,即可基于AI大模型的意图识别,在游戏内模拟点击屏幕坐标完成操作,解放双手。
这样的技术,其实是不少玩家体验升级的一种刚需,只不过开发者想实现会有不低的门槛。而鸿蒙将此作为平台的基础能力开放,让开发者不用投入巨资去自研一套AI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大概也算一种游戏研发上的“技术平权”。
最后,鸿蒙的布局,还可以降低多端部署的难度。
多端覆盖是很多游戏的梦想,但其背后也是急剧膨胀的维护成本。为手机、平板、PC等设备端维护多个独立的代码库,意味着每一次功能更新都有成倍的工作量、测试量,成本高昂还容易出错。
对此,鸿蒙则提供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方案,提升研发资产的复用价值。其分布式技术可以让一套核心代码,能够适应不同设备。
以《多乐中国象棋》为例,它利用自适应布局能力,能在折叠屏设备上呈现出“棋盘模式”,还原面对面真实下棋的感受。这种为新设备量身定制的体验,并非来自一个独立开发的新版本,而是同一套核心代码的适配,控制了维护成本。
好的技术,往往就是这样,能同时解决开发者和用户的诸多痛点。
03
一个面向未来的平台
聊到这,你应该已经理解了鸿蒙从技术架构层面,如何尝试为开发者解决研发过程中的痛点。但当开发者被赋予了这些能力后,这一切,最终会以何种形态呈现给玩家?
答案或许就在鸿蒙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上:全场景生态。
这并不是一个新词,也很好理解——在平板、手表、汽车等场景玩游戏。但这些相对孤立的体验,要如何变得真正流畅、连贯,并融入用户的生活?想象一个玩家一天的行为路径,你大概就能理解这种体验:
早上8点,上班途中,无需启动游戏,“小艺建议”已经给你整合了重要的游戏信息:《英雄联盟手游》首胜任务待完成、《金铲铲之战》新赛季活动已开启……
中午12点,午休时间,你打开鸿蒙电脑,通过超级终端将游戏流转至PC屏幕,拿起键盘鼠标,操作动作游戏《苍翼:混沌效应》,无缝衔接;
下午3点,工作间隙,解锁手机时,你能看到桌面上《浮生忆玲珑》的互动卡片,里面精心养成的萌娃正和你打招呼;
晚上9点,回到家中,你在客厅切换出《QQ飞车》,用悬浮触控手柄充当体感方向盘,和全家在智慧屏的超大画面上玩起家庭竞速赛……
听起来好像有点理想化?其实在今年CJ上,葡萄君就已经体验过这种场景了。
在这种模式下,游戏产品本身会有一种质的变化——它可以变成一种化整为零,时刻伴随玩家的服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玩家建立起更深的情感连接。
目前,鸿蒙游戏数量已超过10000款,参与鸿蒙生态建设的游戏厂商也超过1000家。照着这个规模发展下去,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都得重新审视游戏与玩家的关系。因为那些创新的底层能力,都很有可能决定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品形态。
这可能才是鸿蒙真正的价值——他注定不只是一个只面向当下,或只重在用户价值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一个面向未来、重在未来的平台。
游戏葡萄招聘内容编辑,
游戏行业书籍推荐: 葡萄书房
(星标可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