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退休”二字与“退场”挂钩。而现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50岁以上的银发族开始分享自己退休后的留学经历。有的人在希腊学习考古,有的人在澳洲学习幼教,有的人在日本学习语言,有的人在美国学习计算机,有的人在泰国学习会计,有的人在瑞士修读MBA……他们中的一些人,奔着获得学位而去,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短期的游学项目。
当皱纹爬上脸庞,留学经历会带来怎样不同的生命体验?这场跨越年龄的求知冒险,又将如何重塑我们对“教育终身化”的想象?
本文转载自:留学杂志
文丨刘洁 口述丨Richard 高
以下为第一人称口述——
今年是我走上游学之路的第11年。从2015年至今,我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自驾过美国66号公路,探访过神秘的南美大陆,追过挪威的极光,见过赤道的骄阳,路过南极的冰雪,漫游过伦敦的小镇……足迹遍布七大洲,已数不清去过多少个国家。
对我来说,游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让我的青春得以延续。
我在30岁的时候就有了环球旅行的梦想。只不过,因为工作和生活里的种种羁绊,直到52岁,这个梦想才真正实现。
过去的几十年,我一直在IT行业工作,生活年复一年,平淡得似乎一眼就可以望得到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开启一种新的生活。
和身边的很多同龄人一样,起初,我也在等待着一个启程的“合适时机”,但这个“时机”似乎总是遥遥无期。人生不管走到哪个阶段,我们总有很多事情要忙。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人生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合适的时间”,想做什么,就赶紧去做。我们不能一直活在梦想中,而应该让梦想照进现实。
于是,我开始说服渴望稳定的妻子,租掉自己家的房子,卖了车子,并补了近一年的英语,终于,在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搭上了从香港飞往悉尼的飞机。从那时起,“在路上”成了我的生活常态。我每年大概会有3个月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学习语言,6个月的时间与妻子一起旅行,剩下的时间会回国办理签证、品尝中餐、与朋友聚会等。
最开始出发时,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路上走这么久。是2016年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我以游学为生活的想法。那一年,我开着房车在美国旅行,到达黄石公园后,遇到了一对美国老夫妻。他们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中学教师,年龄都已超过70岁。在与他们聊天时我了解到,他们退休后就出售了房子并购买房车,开始游历美国和加拿大。每年,他们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四处旅行,然后回家乡居住两三个月,与老朋友叙旧,之后再与女儿团聚一段时间,看望孙子孙女。他们就这样生活了15年。
从那时开始,我认真思考了很长时间。我应该如何度过日常生活,以让自己更加轻松、安心,同时不耽误照顾其他人?最终,我选择了现在这种方式。
英语中有个词汇sensitive,意思是“感知”。它告诉我们,生活是需要自己去品味的。当我走上游学这条路、亲自去体验世界后,对这个词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行走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当我去了圣托里尼,才知道清晨也能美成童话;当我去了西班牙,才知道新年倒数是从12开始的;当我去了挪威,才知道脸上长了雀斑的女人一般都不舍得打粉底,因为那是她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在国内的聚会上,我们总是扭扭捏捏,不敢唱歌、不敢跳舞,还没上场,各种想法就开始在我们的心中或者脑海中翻滚,我跳舞不好、我体型不佳、我穿着不当、我没有化妆……但当我来到西班牙后,发现没有人会在意这些,他们不管在什么场景,一听到音乐立刻就开始跳舞,没有内耗,只有享受。正如这个国家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西班牙的灵魂是快乐。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西班牙的经济基础比我们好,其实不然。据我了解,西班牙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仅为3000欧元,而多数家庭都有3个孩子。要用这些钱去支撑一家五口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丝毫影响不到他们快乐,影响不到他们享受生活。在这一点上,非洲留给我同样的感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非洲非常贫穷并且气候燥热。的确,那里食物的品质不好,蔬菜和水果不够丰富,住宿环境也很艰苦,女性甚至没有护肤品,只能将泥抹在脸上保湿、防晒。但当地人的快乐与西班牙一样丰富。
我想,快乐与金钱无关,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限制。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争取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与不同背景的人成为朋友,深入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核。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与一个地方建立深度联结。
对我来说,游学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它让我可以暂时逃离属于我的那个喧嚣混乱的小天地,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与我完全不同的陌生人交谈。在真实的世界中,在丰富的经历中,一个更立体、更完善的我被激活了。
2022年,我在南美旅行,到达阿根廷,看到莫雷诺冰川时,我突然想要使用10个形容词来描述它。当时,我的脑海中迅速出现了10个英文词汇。但当我尝试使用中文描述自己的心境时,却发现很难。正常来说,我的中文水平是高于英文水平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在中文的环境中,我们通常内敛含蓄,不习惯表露自己的心境、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当跳出原有的圈子和环境时,我们却可以脱口而出许多优美的形容词。
正是在这种“抽离”中,我不断地认识自己、更新自己。当我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体验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变得更多样,对于不同观点的接受态度变得更豁达,心胸和眼界变得更开阔,我越来越喜欢接触和尝试新鲜事物。
同时,我一点一点看过的世界,每个温暖的瞬间,都帮我慢慢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出发前,我一度处于宠辱不惊的状态,无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平静,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无关紧要。在国内时,我已经有20年未曾流过眼泪。我原以为自己已经“五毒不侵、刀枪不入”,但在旅途中,面对古朴厚重的人文建筑和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观,我数次落泪。我又变得感性了,又能被触动了。虽然与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我感觉,与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近。
6月,我在伦敦漫游七天,在空中花园鸟瞰泰晤士河,走过塔桥,去圣詹姆斯公园观鸟,前往白金汉宫参观,欣赏音乐剧《汉密尔顿》和《妈妈咪呀!》……现在,我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每天上午学习西班牙语,下午去游泳、喝咖啡,傍晚则喜欢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散步,去参观建筑、博物馆,去观看表演、欣赏毕加索的作品。
我今年62岁,不少人好奇我何时会结束这种生活方式。我的回答是:迎接每一个朝阳,将身影留在后面。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74期,原题为《我的生活,与世界相融》
近期直播推荐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