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免签政策实施,每天1500多人出入境已成常态,网上都在担心中俄民族大混血,但绥芬河的边民却说:"这有啥大惊小怪的。"
免签门一开,3000万光棍遇到1000万剩女
许多女孩明确表示不索要彩礼,甚至主动承担部分生活开支。
相较于在国内需背负巨额经济负担才能成婚,这种低门槛、高包容性的婚恋模式显然更具吸引力。
对中国男性而言,这无疑是一条缓解婚恋焦虑的新路径。
今年9月15日,中俄30天免签正式启动。
莫斯科到北京的机票搜索量直接暴涨4倍,东北老铁坐着火车去海参崴吃帝王蟹,就跟串亲戚似的轻松。
绥芬河口岸每天川流不息,俄罗斯大妈背着购物袋成了街头风景,中国小年轻组团去看极光,边境小城突然热闹起来,这种场面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男女性别比104:100,俄罗斯却是88:100。
中国有3000多万适龄男性可能面临单身,俄罗斯有1000多万女性同样愁嫁,这种镜像对称的人口结构,像极了天作之合。
免签政策一落地,原本需要一周办签证的麻烦事,现在揣着护照说走就走,交流成本几乎降到了零,这为跨国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黑河有家婚介所,老板笑着说:"去年促成了82对跨国情侣,七成最后都领了证。"这个数字比五年前翻了快一倍。
义乌小商品城里的俄罗斯采购商数量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老板们当月往返两三次谈生意都成了家常便饭,用他们的话说:"以前签证明天到期,现在就跟家门口赶集似的自在。"
媒体说的"冲击波",现实中却成了"涟漪"
去年全国中俄跨国婚姻登记3.2万对。
俄罗斯媳妇学包饺子,中国女婿练习说"спасибо"
走进满洲里的早市,你能看到特别温馨的画面。俄罗斯媳妇安娜跟着中国婆婆学挑白菜,用不太标准的东北话讨价还价,"这白菜咋这么贵啊?"
隔壁摊位,中国小伙大明用蹩脚的俄语给岳母打电话。
中国婆婆说:"国外规矩不一样,咱就别管太多,孩子们过得开心就行。"
这种包容态度,在很多跨国家庭里都能看到。
最有意思的是孩子们。东北的幼儿园里,金发碧眼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他们既会背唐诗也会唱俄罗斯民歌,中文俄语切换自如,同学们都羡慕得不行。
但这种文化融合也面临现实挑战。
比如孩子的户口问题,选哪边国籍需要慎重考虑;比如医疗保险不互通,生病了得自己掏钱;比如工作选择,回国还是留俄都有各自的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