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柯文
当地时间9月15日,美国汉学家柯文于波士顿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柯文是美国汉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费正清、史华慈、孔飞力齐名。
他师从费正清、史华慈,受费正清启蒙,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在史华慈的引导下,学习带着广阔的视野理解中国历史,正确看待中外文化差异,以此更好地捕捉跨文化中人性、思想和行为的普遍性,探究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暴行被揭露,全世界掀起了反对美国霸权的热潮。受大环境影响,柯文开始反感欧美学界“以西方为中心”研究汉文化的傲慢,怀着朴素的同理心,以一种自觉的内部视角研究中国历史。
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也影响了柯文的史学观。在研究王韬的过程中,柯文发现了中西方超越文化差异的共通性:其道大同。这不仅成为他学术的底色,也逐渐推着他打破费正清建立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汉文化研究旧范式,提出“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观点——强调从中国内部理解历史变迁,而非以西方尺度丈量东方。
由此,他找到打开中国历史密码的钥匙。在《历史三调》中,他以义和团为透镜,从“事件、经历、神话”三个维度清晰地洞察到,“义和团神话”是左右近代史的重要变量,反映了中国人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的影响延续了一百多年,包括十年动荡,至今也余波未尽。
▲义和团
作为“局外人”,他曾迷茫、怀疑,担心扭曲中国历史。但他突破了身份的桎梏,正视局外人带来的特殊视角,如同一个翻译家,敏锐地在中外历史文化中穿梭,并试图在古今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晚年他更关注故事的力量,在《历史与大众记忆》中跨越多个文明,追问人类如何藉叙事度过危机、安顿意义。
柯文始终拒绝简化历史。他尊重复杂性,警惕迷思,始终站在历史亲历者和为了服务某种目的重构历史的学者中保持清醒。他的著作如《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学界引起广泛回响,既被引为方法启示,也成为反思的起点。
他所留下的,不只是一种观照历史的视角,更是一份诚恳的治学态度:不固守立场、不回避自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持续与历史对话。
他是穿越东西方的历史摆渡人,正如他在自传《走过两遍的路》中所言,真正重要的并非个人际遇,而是思想蜕变的历程。
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他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还是一部20世纪史学简史和历史哲学著作,它以一种西方式的分析想象力点亮中国史思维,探讨民间史观与书写历史、故事和记忆之间的张力等全球性议题,堪称西方汉学界划时代作品。先知书店力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柯文《走过两遍的路》(还可一并选购《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