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盲犬难道就不配拥有片刻喘息的时光吗?
2
9月16日,一段记录视障夫妻夜攀泰山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画面中,两人在倾盆大雨中艰难前行,手中牵引着他们的导盲犬芬迪,本应是一幅展现坚韧与勇气的画面,却因后续曝光的细节引发舆论风暴。
3
起初,人们为这对夫妇不畏艰险的精神动容,但当越来越多镜头揭示出导盲犬体力透支、步履蹒跚,甚至被登山杖击打驱赶时,公众情绪迅速由敬佩转为愤怒。那只默默承担重量的狗,成了这场“励志”叙事中最沉默也最刺痛人心的存在。
4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视频内容间接透露,这对夫妻家中并非仅有一只导盲犬——另一只黑色导盲犬的身影也曾出现在其账号动态中,这一发现让事件从个体行为上升至公共资源滥用的公共议题。
5
当眼睛成了登山杖
6
当一则标榜“视障者挑战极限”的短视频从感动全网演变为全民声讨,我们才意识到:某些被捧上神坛的“壮举”,其实是踩着另一个生命的尊严搭建而成。
7
三岁的拉布拉多犬芬迪,作为一只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导盲犬,它的使命是引导主人安全穿行于城市街道、公交站台和人行道之间,而非在暴雨夜攀爬陡峭湿滑的泰山十八盘。可在这次长达十余小时的攀登中,它被迫完成了远超职责范围的极限任务。
8
每一步台阶前,芬迪都会本能地停顿,用身体轻触提醒主人落脚位置;在最危险的斜坡路段,它甚至横身挡路,发出低吼示警,这是刻入骨髓的职业反应,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9
可这份专业与忠诚,换来的却是无情的忽视。女主人王女士多次将全身重量倚靠在芬迪身上借力前行,将其当作活体拐杖使用。当狗因恐惧湿滑路面而迟疑时,迎接它的不是安抚,而是登山杖的敲击与严厉呵斥。
10
途中休息时刻,夫妻二人穿着雨衣饮用热水,而芬迪只能瘫卧在炙热石阶上,舌头伸出、呼吸急促,显然已接近体力极限。无人为它准备饮水或防滑护具,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完成一场表演。
11
登顶后,气温骤降并伴有降雨,两人进入室内享用泡面,却将精疲力竭的芬迪独自拴在户外柱子上,任冷雨拍打。那一刻,它不再是“眼睛”,也不是伙伴,仅仅是一件被用完即弃的工具。
12
专业兽医指出,对拉布拉多这类犬种而言,长时间高强度上下台阶极易造成髋关节劳损、髌骨脱位等不可逆损伤。芬迪每一次颤抖的脚步,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却被主人选择性忽略。
13
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14
倘若这只是一次出于信念的个人尝试,尚可归结为认知偏差。但深入挖掘其社交媒体轨迹后发现,这根本是一场以动物痛苦为燃料的流量盛宴。
15
名为“导盲犬芬迪”的账号长期以第一人称视角发布内容,采用拟人化口吻讲述“我和主人一起征服世界”的故事,营造出温馨励志的人宠共生假象。
16
泰山登顶后的文案写着:“终于征服泰山啦~”,语气轻松欢快,对过程中芬迪的挣扎、挨打、缺水、淋雨等关键事实只字未提。这种叙事策略,成功将动物的苦难转化为人类意志的勋章,精准击中大众情感痛点。
17
此类内容早已形成固定模板:5月长城徒步,11月香山攀爬,每一次极端环境下的行动都被包装成“爱与陪伴”的典范。尤其讽刺的是,在香山视频中,他们曾写道:“狗狗不仅不累,还特别兴奋。”
18
然而对比现场路人拍摄的真实画面——芬迪眼神呆滞、耳朵紧贴头部、被杖击时本能闭眼退缩——所谓的“兴奋”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些内容的本质,不是分享生活,而是制造可复制的爆款素材。
19
舆论反转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公众判断力的觉醒。最初,导游拍摄的片段引发一片赞誉,许多人留言“太佩服了”。但随着更多真实视角流出——那位凝视芬迪满脸心疼的大叔、狗渴得伸舌却无水可饮的瞬间、雨中挨打的无助模样——评论区风向彻底逆转。
20
人们的怒火,并非针对视障人士追求梦想的权利,而是抵制那种披着励志外衣、实则践踏生命伦理的行为。导盲犬是生命的延伸,不是吸引眼球的道具。这个底线,不容突破。
21
被滥用的稀缺资源
22
芬迪事件所暴露的问题,早已超越个案本身,直指我国导盲犬资源分配机制的深层困境。
23
你知道吗?目前全国现役导盲犬总数不足400只,而需要帮助的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4.2万名视障者才拥有一只导盲犬。每一只犬的背后,是长达两年以上的专业训练,平均培训成本高达20万元。
24
如此珍贵的社会公共资源,理应服务于最基本的生活出行需求,而非成为少数人追逐流量的资本。
25
随着调查深入,网友在其社交账号中发现另一只黑色导盲犬的身影,证实该家庭实际持有两只导盲犬。这一事实激起更大公愤:一边是千万人排队多年无法申领,另一边却是私人账户将导盲犬用于频繁参与高风险活动,甚至充当内容生产的“演员”。
26
这种资源错配不仅是对芬迪个体的伤害,更是对整个公益体系公平性的严重侵蚀。当稀缺资源沦为特权工具,制度的信任基础也将随之崩塌。
27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监督机制在此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网友持续曝光线索,到大连导盲犬基地于9月17日启动核查,再到9月18日正式确认王女士违反《使用协议》,决定暂停其使用权,并派遣专人专车接回芬迪进行全面健康评估。
28
这次干预不仅是对一只狗的拯救,更是对公共资源管理权威的一次有力捍卫。人们有理由追问:那只尚未现身的黑色导盲犬,是否也在承受相似的命运?它的使用是否合规?监管是否到位?
29
更重要的是,此事倒逼我们思考:现行导盲犬使用协议是否存在漏洞?后续跟踪机制是否健全?使用者的责任边界该如何明确界定?如何建立常态化监督与退出机制?
30
结语
31
事实上,视障人士若希望体验登山乐趣,完全可以通过雇佣专业陪爬人员、使用辅助设备等方式实现目标。在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同时,不必牺牲动物的基本福祉。
32
愿芬迪的经历能成为一个转折点,促使全社会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导盲犬不是附属品,不是宣传工具,而是有感知、有极限的生命个体。
33
期待未来相关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建立起科学的审核、追踪与问责体系,真正保障这些无言“眼睛”的权益,让它们回归服务日常生活的初心,不再沦为网络奇观中的悲剧符号。
34
信息来源:
35
1.《盲人夫妻雨中带导盲犬爬泰山引争议,最新:导盲犬确认收回!》封面新闻2025-09-18 20:11
36
2.《大连市残联回应“盲人带导盲犬爬泰山”:已跟导盲犬基地商议将犬只接回,暂停盲人使用权》极目新闻2025-09-18 17:58
3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