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殿堂敲响惊堂木,北大副校长任羽中主动投案!
这位未名湖畔挥斥方遒的骄子,跌落为腐败泥潭的一个嫌犯。
![]()
曾几何时,这位北大“80”后副校长,堪称教育体系的完美样本。
以省文科状元身份入读北大,连续四年获明德奖学金,两年斩获创新奖,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并保送攻读研究生。
博士毕业留校后,职场生涯同样丝滑,历任多个重要岗位,直到副校长,成为北大历史上唯一的“80后”副校长。
然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多年构筑的教育“完美样本”,却在转瞬间土崩瓦解。
他投案自首的沉重脚步,低垂的头颅,与背后一长串完美履历形成了鲜明对比。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他的腐败堕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任羽中还有一个标签,叫“三清生”,特指“本、硕、博均就读于同一所顶尖学府”的精英培养模式。
任羽中从寒门子弟到北大殿堂历练26年,依然修不成金刚不坏之身?
好比释永信在少林深耕44年,暮鼓晨钟依然洗不净名利尘心。
北大与少林,一为承继百年的学术殿堂,一为传承千年的禅武圣地,皆是世人景仰的精神坐标。
这两个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一位是从田埂一路走入未名湖的寒门才俊,国内最高学术殿堂历练26载;
世人期许他早修得一身学术风骨与道德定力。
另一位是深居千年古刹的方外之人,在暮鼓晨钟、青灯古佛间浸淫数十寒暑;
世人想象他早已参透红尘万象,心若明镜止水。
然而,他们最终都走向了自身命运的反面,成了曾经信仰体系的“叛徒”。
![]()
若说他们本就带着“高知贪腐者”与“花和尚”的污名标签蓄意潜入,谁会相信?
莫非他们的蜕变,竟只是“逾淮为枳”故事的又一次重演?
是北大与少林寺这样的精神高地本身在嬗变,以至于清泉源头亦遭污染?
还是一套看似完备实则缺陷明显的选拔与监督机制,最终完成了某种“逆淘汰”?
中纪委通报中“主动投案”的表述值得玩味。
有公众发现,其简历早在8月中旬已悄然撤下。
什么时候,学校官网成了反腐消息树?
案件侦查进入实质阶段,出现了“主动投案”,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真正需要震惊的,或许不是一两个精英的堕落,而是滋生这种堕落的土壤。
当神圣殿堂的基石被蛀蚀,当晨钟暮鼓不再能洗心革面,每个人都该为之惊醒。
没有清朗的管理生态,何来真正的佛门教义、大学精神?
这些年,被仰望的“学霸”、光鲜的“别人家的孩子”,屡传令人错愕的消息。
从早年备受追捧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到震惊全国的1994年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嫌疑人,
再到2013年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2018年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
这些极端悲剧,不仅是个体的沦陷,更是精英教育中人格塑造严重缺位的映照。
还记得芮成钢吗?那个从小镇走出、凭借苦读成为高考状元,一度风头无两、自诩“亚洲代表”的媒体精英。
![]()
当年他与各国政要谈笑风生,何等意气风发,真有几分“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的气象。
谁知转眼楼塌人散,恍如一梦。
而更多所谓“优秀”的学子,则沿着留学、移民、追逐个人成功的路径疾驰。
他们被冠以一个共同的名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讽刺的是,2020年10月任羽中还在《光明日报》撰文,称要“扛起这副担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扣正为政的第一粒扣子”。
唏嘘之余,不禁发问:
我们到底在培养怎样的人?
优秀的定义,难道就只剩下成绩、学历和地位?
我们的教育体系,为什么总生产“表面完美”和“内在完整”脱节的“成功样本”?
没有德性支撑的成功,不过是流沙上建造的城堡。
作为国家寄予厚望的“大国重器”,清北学生的境界,相较百年前“觉醒年代”的先辈,相去何止霄壤?
昨天是九一八纪念日。
我们尤其怀念抗战时期那群舍生忘死、驾机卫国的精英飞行员。
![]()
他们出身优渥、教育顶尖,却选择为祖国奋不顾身。
而如今,和平已久,日子好了,为什么一些人反而迷失于利益与虚荣之中?
这盛世,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愿?
任羽中这个名字,还曾因《等你在北大》一书被许多高中学子熟知。
他曾是灯塔,是励志的符号。
而现在,谁还在某大等候?等来的,又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