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敦煌。
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国内外游客尽情游玩,沉浸式感受着敦煌的厚重与灵动。位于敦煌莫高窟游客集散中心西侧,以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为核心的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也很是“热门”。
观众观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
观看《乐动敦煌》洞窟式沉浸体验剧,或在上元集市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或亲身体验多元非遗魅力,或在研学基地绘制敦煌泥板画……在这里,凝固了千年的敦煌壁画“化身”曼妙舞姿,存藏了千年的敦煌古乐谱“变声”盛世妙音,璀璨绚烂的敦煌文化变得可视、可听、可触、可感、可参与,真正“活”了起来。
是的,在这里,千年敦煌不老,花样绽放永恒魅力。
“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敦煌文旅持续注入新动能,更让这颗丝路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甘肃演艺集团运营总监、乐动敦煌董事长张洪田说,未来将继续深耕敦煌文化,探索更多“活化”路径,让千年敦煌文化在当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一部剧目,复活了千年敦煌乐舞
夜幕降临,《乐动敦煌》剧场外早已人头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手里攥着门票,排起了长龙。当剧场大门缓缓打开,暖黄的灯光裹挟着敦煌独有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观众放缓脚步,踏入剧场的瞬间,仿佛被时光牵引,径直步入了千年前的丝路时空。
“这个剧场的设计真是独具匠心,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敦煌特色。”成都游客李文东连连感叹,“这复刻的莫高窟壁画,飞天飘带好像要飞出墙面;西域商旅的驼队仿佛正踏沙而来,让人未看剧先入景。”
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演出现场。
音乐渐起,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乐动敦煌》以西域音乐天才白歆追寻音乐梦想,在敦煌壁画中寻得人生真谛的故事为主线,其主角原型融合隋唐音乐家白明达、苏祇婆的艺术特质。剧中,少年白歆随和亲使团东行至敦煌莫高窟,被壁画中凝固的乐舞震撼,自此抛却杂念,从意气少年到苍髯老者,毕生钻研壁画乐谱,融合中原雅乐与西域曲调,创作出新宫廷宴乐。
洞窟式沉浸体验设计是该剧亮点之一。整个剧场,仿佛一个可看、可听、可游走、可互动的“活的第736窟”:演出区域,复刻的敦煌石窟藏经洞、佛龛、莲花台与藻井形象逼真;演员们身着敦煌服饰,或衣袂飘飘、舞姿曼妙;或指尖轻拨、琴弦悠扬;或凌空“飞来”、姿态生动,一个个惟妙惟肖,恰似壁画里的人物“活”过来一般……跟随白歆的足迹,观众们“移步易景”,连连惊叹,时时举起手机,记录动人瞬间。
声光电技术的加持,让这场时空对话有了“穿越感”。当白歆随商队穿越沙漠丝路时,3D投影在茫茫沙丘铺展,沙粒感音效裹着风意袭来;当场景转至敦煌市井时,暖光漫溢舞台,商贩互动中又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千年前的热闹劲儿顺着光影全“活”了!
“太震撼了,之前只能在壁画上看到的乐舞,现在居然能如此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千年前的敦煌。”上海游客李臻激动地说,这场演出让她对敦煌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她更加爱上了敦煌。
这场景“复活”的背后,是无数次对细节的较真。乐动敦煌工作人员王琦告诉记者,《乐动敦煌》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以敦煌文化及莫高窟数字化研究成果为蓝本,为观众再现了敦煌音乐、舞蹈、诗歌、壁画等敦煌盛景画卷。为此,创作团队多次走访敦煌研究院,查阅大量史料,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力求在细节上精准还原敦煌乐舞文化;从服饰的纹样色彩到仿制乐器的音效呈现,从舞蹈动作的设计到剧情的编排,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打磨。
“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场演出,是让敦煌乐舞真真正正‘活’下去。”王琦说。
如今,《乐动敦煌》洞窟式沉浸体验剧已成为敦煌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全年常态化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演艺集团以《乐动敦煌》IP为核心,创新推出《乐动敦煌・盛世妙音》,将乐、舞、诗、画深度融合,创造性转化敦煌文化,让敦煌文化以更鲜活、更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敦煌,探寻丝路文化的魅力。
2025年5月,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乐动敦煌(敦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这也是甘肃省唯一一家登榜的企业。
“这张成绩单,不仅是对一场剧的认可,更是对‘敦煌文化活态传承’的肯定。”张洪田说。
上元市集。
一个市集,唤醒丝路上的烟火气
《乐动敦煌》演出区域外,是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项目中的上元市集。
夜色渐浓,上元市集红灯高挂,人声鼎沸。市集的舞台上,伎乐飞天、踏鼓舞等演出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作为集演艺、餐饮、研学、非遗、文创、西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这里早已超越了普通集市范畴,成为游客一站式触摸敦煌灵魂的“文化客厅”。
“如果说《乐动敦煌》剧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盛宴,那么与之配套的上元市集,则是再现丝路盛景,将敦煌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载体。”张洪田一语道出上元市集的核心价值。
行走在上元市集,一个个摊位整齐排列,摊位上方的布艺帐篷错落有致,帐篷上的飞天、莲花等敦煌元素,与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我们以莫高窟壁画中的市井生活场景为灵感,从摊位设计、商品品类到氛围营造,都力求还原千年前敦煌上元节的热闹景象。”乐动敦煌工作人员单申武解释道,打造这样的场景,不只是为了让游客“逛得开心”,更想让大家在吃、喝、玩、乐的日常体验中,切身感受丝路古城的烟火气,让敦煌文化不再是书本里的方块字,而是实实在在能尝到的酸甜、能摸到的质感、能体验的乐趣。
筋道爽滑的驴肉黄面、Q弹酸辣的酿皮子,也有外皮酥脆的烤包子、酸甜解暑的敦煌杏皮水……作为上元集市的“人气王”,汇聚了众多敦煌特色美食及丝路沿线经典小吃的美食摊位,成了游客感受丝路饮食文化的好去处,常常顾客盈门。
剪纸艺人巧手翻飞,月牙泉景致跃然纸上;以古法调配出的赭红与石青色,让敦煌泥板画格外鲜艳……在非遗展示区,一个个摊位如同打开的“文化宝盒”,一一呈现着敦煌非遗技艺与丝路文化记忆,更是敦煌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载体。游客或驻足观看,或亲手体验,往往热闹非凡。
乐动敦煌非遗展示区。
“上元市集不仅是游客的欢乐天地,也为当地商户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平台。”单申武说。
商户们则笑着告诉记者,自上元市集开放以来,靠着剧、艺、食、趣、学五大业态撑场,生意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了,旅游旺季时,每日接待游客超百人,收入也大幅增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感慨,以往“藏在深巷”的技艺,如今在集市上成了“香饽饽”,游客们的喜爱,让他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如今,上元市集已成了敦煌夜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游客们穿梭其间,或品尝美食,或购买手工艺品,或体验非遗。这满溢的烟火气,唤醒了古城的夜晚,游客也在轻松惬意中,不知不觉沉醉于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远不止想打造一个商业消费场所,更想让它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单申武说,千年前的敦煌,因丝路而繁华,烟火气里藏着文明的交融;如今,我们希望通过上元市集,把这种丝路烟火气重新找回来,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透过眼前的热闹景象,触摸到敦煌曾经的繁华。
一处基地,打开了敦煌文化之门
体验,是最好的了解方式。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敦煌文化,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打造了专门的研学基地,紧扣敦煌乐舞、壁画、古乐、丝路历史等核心文化元素,以“体验式学习”为形式,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研学课程,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研学中感知丝路文化,在实践中触摸千年文明。
乐动敦煌研学基地一角。
走进研学基地,“莫高窟736窟——敦煌文化新空间”映入眼帘。这里,可不是传统的陈列馆,而是一处流动的“文化秘境”。在“天音无界”展区,伎乐飞天随光影翩跹,洪辩侍女的守护故事伴着千年梵音流转;在“万神云构”区域,盛唐华裳与日月神祇交辉,静静诉说着丝路文明的交融史……行走其间,每一步都似在与千年文明对话。
乐动敦煌艺术应用推广研究中心主任张静告诉记者,“莫高窟736窟——敦煌文化新空间”共设有“天音无界”“万神云构”“莫高匠心”“天工织梦”“妙音寻境”五大沉浸空间。各空间紧扣敦煌文化核心,借助光影、音效、互动装置等手段,鲜活呈现伎乐飞天、盛唐服饰、壁画技艺等文化元素,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敦煌文化的盛大辉煌与千年魅力。
“我最喜欢‘妙音寻境’,戴上VR眼镜,好像真的穿梭在壁画的世界中。”暑假期间,参加了《乐动敦煌》研学活动的北京东城区少年宫学员张会文兴奋地说,“这种和历史互动的感觉太奇妙了!”
乐动敦煌研学基地复制的莫高窟736窟绘画长廊,则让研学旅程实现了从“观”到“创”的进阶。绘画长廊中段设有开放式创作区,学子们跟着专业老师可尽情壁画临摹创作;长廊尽头的展示墙上,学子们的优秀创作也成了“壁画”。
这份意犹未尽的文化体验,还延伸到了乐动敦煌・如意甘肃文创旗舰店。陶瓷茶具、桌面摆件,印着飞天纹样的丝巾、绘着藻井图案的笔记本……店内,从初稿绘制到成品打磨,学子们创作的各类文创产品排列有致,每一件都藏着青春巧思,千年敦煌元素也变得可携、可赏、可日常实用。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在体验泥板画、学习敦煌文化后,把对敦煌文化的理解融入文创设计中,全程自行完成的;为了让学子们的创意得到认可,也让‘活’着的敦煌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再精选优秀作品搭建渠道进行销售。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用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千年敦煌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张静说,随着全国高校艺术考察团的陆续到访,以及“学习—实践—就业”研学闭环的逐步构建,研学基地不仅让敦煌文旅实现了“淡季不淡”,更成为深化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青少年学子在乐动敦煌研学基地学习。(图片由乐动敦煌提供)
一部剧目的“千年穿越”、一个市集的“丝路烟火”、一处基地的“文化大门”,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用多元赋能的方式,让千年敦煌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只要找对“活化”路径,传统文化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让动人的敦煌故事永远讲下去,让千年的丝路文脉永续传下去……(文/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