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 | 从“单色”到“炫彩”,神木文旅产业正破茧成蝶

0
分享至

清晨的阳光散落在红碱淖广阔的土地上,遗鸥伴随着粼粼金光掠过湖面,唤醒了毛乌素沙地南缘的这片绿洲。同时,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站的灯光也照耀在皇城台的城垣上,工作人员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在神木老城区二郎山步道上,早起的市民正慢步登山,俯瞰这座城市被朝阳染成金黄的轮廓。



夕阳下的神木二郎山


尔林兔大草原

曾以“一煤独大”闻名的神木,如今正在悄然蜕变。多业并举的发展场面开始在神木上演,从“黑色产业”到“绿色旅游”,神木摸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独特路径。


野林托拉瀑布


杨城遗址

如果说有一个地方能迅速提升神木的文化内涵,那一定是石峁遗址。这座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城址,被誉为“中国文明前夜最绚丽的霞光”,当然,这也是神木市最亮眼的一张文化“名片”。


石峁遗址博物馆

“自从遗址文化公园开放后,不少周边省份的游客专门驱车前来,就为看一眼‘石头上的史诗’。”石峁遗址管理处处长刘亚功告诉记者。如今,石峁已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文旅业态的兴起——文化民宿、石头雕刻体验馆、龙山文化研学课程等应运而生。

从以“煤”识城,到以“文”知城,人们对神木的了解都离不开石峁遗址的大力挖掘。石峁博物馆自2023年开馆试运行以来,接待参观游学团百余次,接待游客60万人次,2024年还入选了“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强”,石峁遗址蕴含的文化力量正不断助推着神木向文旅型城市转型发展。

在红碱淖国家级湿地公园,湖边建起了生态科普长廊和观鸟塔,昔日捕鱼的渔民也成功转型“上岸”。“每年夏季,来这里避暑、观鸟、拍星空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来源也从摸黑捕鱼变成了支摊从‘商’。”当地村民杜月芳笑着说。


每年夏季,到红碱淖避暑、观鸟、游玩的人众多

近年来,红碱淖不断利用生态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活动,红碱淖公开水域邀请赛、环湖自行车赛、环湖马拉松等吸引了国内外各地的人前来参与。

在2025“清爽榆林”首届长城摇滚音乐节活动现场,来自全国4.2万名乐迷相约尔林兔大草原。一顶顶白色的帐篷与绿色的草原相互交织,音乐的动感和乐迷的呐喊描绘出一幅激情热烈的“生态”画像。


首届长城摇滚音乐节吸引了4.2万乐迷

站在二郎山上远眺,神木的轮廓在夕阳中渐次柔和。老城里传来悠长的晋剧唱腔,街道两旁商铺闪烁的霓虹灯让游客沉醉于这里的烟火气。这座曾以煤炭书写辉煌的城市,正以文明、生态与烟火气为墨,绘制一幅更具厚度的新画卷。从“单色”到“炫彩”,神木的转型不仅是产业的突围,更是一场关于土地、历史与未来的重新对话。而文旅,正是其中最生动的话语。

记者 王重阳 摄影记者 常旭峰 延杨红

编辑 叶蕊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榆林传媒中心 incentive-icons
榆林传媒中心
榆林传媒中心
13489文章数 40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