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文 罗榕/图)在广东省东莞市百慕川塑胶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对一批浴室扶手做最后的质检。总经理胡馨随手拿起一支样品,展示表面细腻的凹凸纹路:“以前我们只重视承重能力,现在则加入了防滑纹理和暖色系设计——老人触摸时心理感受完全不同。”
广东省东莞市百慕川塑胶电子有限公司展示区内,总经理胡馨介绍扶手类辅具。罗榕 摄
作为一家仅有20名员工的小微企业,百慕川选择将战略重心放在用户需求的细节打磨上。胡馨向记者坦言:“很多老人要摔过一次才愿意购买扶手,‘预防’理念的市场教育仍非常困难。”她表示,企业目前主要依赖政府采购项目,面对消费端市场渠道近乎空白,这种现实倒逼企业更聚焦于从细微处提升产品体验。
“我们常听到客户说:‘除了价格稍高,别的真挑不出毛病’。”在百慕川的产品展厅,各类颜色的扶手和浴室凳按材质与功能有序陈列。胡馨特别指向一款弯角设计的产品:“这个产品的改进源自一位新加坡轮椅使用者的建议。她觉得直腿设计容易绊人。”后来,该设计被多家同行采纳,逐渐成为标准。
记者从企业获悉,自2023年起,百慕川加速推进个性化定制业务,推出木纹、石纹等多类表面处理款式,以适配不同家居装修风格。这种以用户反馈驱动的“微创新”,正逐渐成为中小企业突围的重要路径。
而在500公里外的深圳,作为科技的展示厅里,一台智能护理机器人正在演示如何为模型老人进行自动清洁护理。该公司总经理孙伟红告诉记者:“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所有研发工作的原点。”
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助行辅具展示区。罗榕 摄
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的是失能人群的刚性需求:进食、清洁、移动等。其推出的大小便护理机器人、智能助行机器人等产品已获300多项专利。但孙伟红也提出当前国产辅具的薄弱环节:“我们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不只体现在研发周期,更在于临床反馈机制。很多国际企业拥有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技术积淀,与全球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而国内产品缺乏持续、系统、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与迭代循环。”
在该企业展示的社区养老使用场景中,一名护工正在操作大小便护理床:“以前需要两三个人合力搬动老人,现在按一个键就能平稳调节,大大减轻了劳动负担。”记者了解到,这类高端智能辅具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例如,脑控轮椅虽能通过使用者脑电信号实现转向,但过万元的售价让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为破解推广难题,该企业正尝试以租赁模式降低使用门槛,并积极推动产品纳入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
“辅具不只是‘器械’,更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孙伟红说,“中国养老辅具产业能否真正从‘制造’走向‘质造’、从‘好用’走向‘用好’,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关乎亿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让弱势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始终是这个行业最核心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