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2015年,刘慈欣凭借长篇小说《三体》获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雨果奖,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紧随其后,作家郝景芳在2016年凭借中篇小说《北京折叠》斩获第74届雨果奖,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科幻文学中的地位。此后中国科幻作家和作品频频斩获或者入围世界科幻文学的重要奖项,如作家王侃瑜凭借短篇小说《火星上的祝融》入围了2023年雨果奖,作家顾适凭借中篇小说《〈2181序曲〉再版导言》入围2024年雨果奖。近十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逐渐跻身世界科幻的前列,中国文学已然成为世界科幻创作的主力军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中国科幻文学中,虽然女性科幻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在翻译到英语世界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却并不多。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尤其是中国女性科幻文学,加强中外科幻文学的交流与互鉴,本文试图勾勒中国女性科幻文学英译的发展历程,归纳女性科幻文学英译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女性科幻文学的译介和传播提供借鉴。
二
中国女性科幻文学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科幻的发展历程,女性作家的贡献不容忽视,在当今中国科幻领域亦是如此。英国女性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 - 1851)写下《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为世界开创性地带来了科幻小说。中国女性作家、翻译家薛绍徽与其丈夫陈寿彭共同翻译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 - 1905)的《八十天环游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1873),第一次将科幻小说这一文类带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中。可以说,女性译者和作家在中国科幻文学的萌发时期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尽管当今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男性作家,但相比于后者,中国女性科幻文学的英文译本要少得多。
近年来,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不仅创作颇丰,而且佳作频出,甚至与男性科幻作家平分秋色。根据业内的划分,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女性作家在“中国科幻更新代”(2001-2010)的22位作家当中占据了7位。她们分别是郝景芳、夏笳、程婧波、钱莉芳、迟卉、陈茜、糖匪。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科幻全新代”(2010年至今)的19位作家中,女性作家占据了6个名额,分别是王侃瑜、吴霜、顾适、念语、陈奕潞、廖舒波。此外,还有彭思萌、修新羽、昼温、慕明、双翅目等众多女性作家也在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1]。从数量上看,中国科幻女性作家在科幻文学创作者中至少占据三分之一的数量。
在上述提及的女性作家中,郝景芳至今共创作4部长篇小说,66篇中短篇小说,并屡次斩获国际国内科幻文学大奖,是目前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夏笳共创作1部长篇小说,55篇中短篇小说,此外她还翻译了88篇英文小说,是难得的优秀科幻文学创作者和译者。此外,程婧波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46篇中短篇小说,是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的代表;糖匪共创作2部长篇小说,52篇中短篇小说,作为SFWA(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的正式作家会员,她的十多篇小说陆续被翻译到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家。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上一段提到的所有女性作家目前共出版长篇科幻小说34部,中短篇小说664篇,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主要中国科幻女作家创作与获奖趋势(2001年至今)
注:数据来源中国科幻数据库(CSFDB),统计范围为上文提及郝景芳、夏笳等18位活跃女性科幻作家,奖项包含银河奖、星云奖、引力奖等权威科幻奖项。
女性科幻作家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中国科幻文学的半壁江山,在文学质量上也巾帼不让须眉,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除了上文所提到过的郝景芳,王侃瑜和顾适三人在雨果奖上的收获外,夏笳曾六次斩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她的微型科幻小说《让我们说说话》于2016年6月在英国权威科学刊物Nature上发表,杂志上第一次出现六个中文字——让我们说说话,糖匪的长篇小说《无名的盛宴》曾两次被选为美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奖。根据“中国科幻数据库”的部分统计,上述28位女性作家至今共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高达66次,其余奖项不胜枚举,足见女性科幻作家的作品质量之高。然而,自2015年1月至2024年12月,被翻译为英文的中国科幻小说共有591部,其中女作家作品为206部,占比仅为约34.9%,可见当前针对中国科幻作品的外译和传播主要集中于男性科幻作家和作品,对于女性作家和作品的关注明显不足。
图2 中国科幻作品外译性别分布(2015—2024)
注:数据来源中国科幻数据库(CSFDB),统计样本量N=591,女性作家作品占比34.86%。
三
中国女性科幻外译困境的剖析与反思
接下来,本文将从女性作家创作中性别意识的演变,男性作家作品翻译的先发优势以及全球科幻文学市场对男女作家作品的反响等方面剖析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作品英译的机遇和挑战。
(一)性别意识在中国女性科幻中的缺席
1995年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时,有外国作家邀请中国学者吴岩编辑中国女性科幻作家选集,并邀请女性作家毕淑敏担任共同编辑,但此事终究未能实现,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和作品失去了在20世纪进入世界读者视野的一次重要机会。2012年,美国科幻作家在美国科幻大会上再次邀请学者吴岩在学术会议做主旨发言,谈论中国女性主义科幻文学的话题[2]。可见国际社会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和作品一直抱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主义与性别意识在女性作品中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
国内学者戴锦华在《涉渡之舟》中指出,女性文学最直观的定义是由女性创作的文学,在女性写作的过程中可能遭遇“花木兰式境遇”[3]。这种困境指的是女性写作不得不变成“花木兰式写作”,即以男性自居或化装为男人的写作,这种现象在科幻这一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中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先驱嵇伟(笔名缪士)、张静(笔名晶静)的作品也缺少对性别议题的讨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新生代作家如凌晨和赵海虹开始在她们的作品中展露女性主体意识。这两位作者都写过婚姻、生育、女性的职业选择困境以及其他展现女性主义志趣的主题,其中赵海虹更是常用女性视角进行写作,并在“默”系列里塑造了较有女性主体色彩的主角陈平。但是两位作家都拒绝被贴上“女性写作”的标签,她们坚称自己的作品是雌雄同体的,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被标记为“女性主义”[4]。进入21世纪,女性科幻作家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别观念,郝景芳继续书写着由男性担任主角或由男性主导的故事,并且声称自己的写作是“无类型”的,既不属于女性写作也不属于男性写作;与之相反,夏笳开始发出叩问:“为什么科幻故事不能设定在东方?为什么主人公不能是女性?”[4]由此,夏笳开始有意识地刻画女性角色,强调女性个人尺度,摒弃宏大叙事,展现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与立场,引领了近年来中国女性科幻的创作趋势。
性别意识的觉醒促使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在作品中更加关注女性视角和性别议题,这种转变使得她们的作品更具国际吸引力。近年来,英译成果颇丰的顾适在较早期的故事中更喜欢选择男性主人公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为此,曾有国外的读者向她提出质疑,“你的作品里为什么没有女性?”顾适起初试图反驳这一问题,但却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5],在2020年的另一次采访中,她坦然承认了这一问题,之后她开始创作更多样化、更完整的女性角色,在作品中关注女性角色的性别意识[5]。在顾适2020年发表的作品《〈2181序曲〉再版导言》中,所有角色都是女性,女性之间不再以男性为枢纽,小说构建起母女、姐妹、朋友等多种关系,不再是男性的配角,而是作为主角探索未来的可能性。这部视角全新的作品在获得第十二届星云奖后,又入围了第七十届雨果奖。由此不难看出,随着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她们的作品逐渐在国内国际上都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种关注不仅来自于学术界,也来自于出版界和读者群体。
(二)性科幻译介出版作品相对有限
目前中国科幻作品英译的主要路径是中外合作,由中方出版机构首先甄选国内出版的科幻作品,然后由国外出版机构确定最终名单并且组织翻译出版。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质量,作家和作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受众群体也是合作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关于发布世界华人科幻群英谱的公告》(2019年)中所罗列的科幻作家为例,从1930年到2009年之间出生的中国科幻作家共计162名,其中女性作家45名,男女比例是3.6:1,可见男性科幻作家仍然占据了大部分位置。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早期科幻作品人物主角大多以男性为主,男性角色在征服自然和探索未来的过程中充当英雄和领袖,而女性角色则通常都以满足男性欲望想象为标准,成为缺乏主体性的被拯救者和被牺牲者。女性读者无法在阅读具有此类特征的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满足,自然无法成为其受众群体。由此可见,在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男性创作者和读者群体具有先发优势,在翻译出版的作品名单中,男性作家作品占压倒性优势。
中国微像国际文化有限传播公司(以下简称“微像文化”)与世界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于2015年开始合作推出中国科幻作品英译计划,致力于翻译和传播中国科幻作品,该计划即按照上述流程实施。从2015年至2024年,在该计划推出后的10年时间里,在《克拉克世界》杂志发表过作品的中国科幻作家共有49位,其中只有18位女性,占比仅达36.7%;这49位作家共发表83篇作品,其中女性作家发表作品33篇,占比仅为39.8%(见表1)。
表1 在《克拉克世界》发表过作品的中国科幻作家总表(2015—2024)
纵观世界科幻文学发展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创作者和消费者主要是男性,因此男性作家和作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具有先发优势。2021年,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王侃瑜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科幻时表示:“假如你去听一场关于中国科幻小说的讲座,或是去查阅一份中国科幻领域代表作家的名单,十有八九,你首先会得到男性作家的名字。有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和何夕这‘四大天王’,还有陈楸帆、宝树、张冉和飞氘等领衔的‘80后’作家。如果名单继续延伸,你可能最终会得到夏笳、郝景芳、赵海虹和凌晨等女性作家的名字。” [4]类似的现象在世界科幻文学领域也出现过,曾经的雨果奖提名者和获奖者大多是男性作家,女性作家得到提名和获奖的几率明显更小,直到近十年这一现象才得到改善。知名科幻作家,四次雨果奖得主谢丽尔·摩根(Cheryl Morgan)也在格拉斯哥大学与国际知名科幻研究期刊《基础》(
Foundation)联合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演讲中提出2014和2015年以来,雨果奖得主之中,女性群体的比例有了大幅上升。随着女性科幻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逐步提升,她们在未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重要奖项提名并获奖,得到更多的翻译和出版机会。
(三)市场需求与商业考量
世界科幻文学市场的反应也是文学作品向外传播的重要指标。市场需求与商业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哪些作品能够更早、更广泛地进入国际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成为一种时代浪潮。在这一趋势中,适合改编成科幻大片的科幻小说往往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这类作品能够引发观众对于原著的兴趣,进而为出版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种市场导向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外译与传播。
国际市场对科幻作品的需求并非仅仅基于文学性,而是更多地受到商业化运作的影响。那些具备影视改编潜力、具有大规模观众吸引力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这种市场需求和商业考量将直接导致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作品在国际传播中受到制约。相较于男性作家,女性科幻作家的作品倾向于采用个体尺度和微观叙事。例如,赵海虹的《桦树的眼睛》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着重突出了植物与人相似的感知特征;迟卉的《归者无路》探讨了在“喧闹”的互联网时代,个体体验的迷失、疏离和孤独情感[7]。女性作家并不专注于描绘科技、表现战斗、设想未来的“硬科幻”图景,她们更倾向于描写情感、婚恋、生育等这些贴近人类日常生活的“软科幻”元素,展现社会的变革、制度的变迁、人性的光明与幽暗。这些特点虽然在文学性上极具价值,但不符合资本市场对“宏大叙事”或“科幻大片感”的期待,因此往往处于被忽视或延后翻译与传播的境地。
四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女性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和外译困境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女性科幻文学在迈向国际舞台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尽管近年来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在创作数量与文学质量方面均表现突出,然而其出海的数量依然相对有限,制约了其在全球科幻文学领域的传播与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女性作家性别意识,中国女性科幻文学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女性作者开始在作品中深入探讨性别议题,关注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与身份的多样化表达,这不仅推动了中国女性科幻文学自身的创新发展,也为其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同时,国际科幻文学市场对女性科幻作品的关注与认可不断上升,为中国女性科幻文学的外译与国际传播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女性科幻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面临现实的挑战,也蕴含广阔的发展机遇[8]。
作者简介:
张煜烨,华东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董仁威,高彪泷.中国科幻作家群体断代初探[J].科普研究,2017,12(02):69-80,109.
[2] 王思媛.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作品集出版策略探究[J].今古文创,2022(32):25-27.
[3] 戴锦华.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1-52.
[4] Regina Kanyu Wang. The Evolution of Nüwa: A Brief “Herstory” of Chinese SF [EB/OL].(2021-04-05)[2025-06-20]. https://vector-bsfa.com/2021/04/05/the-evolution-of-nuwa-a-brief-herstory-of-chinese-sf/.
[5] 汁儿. 顾适:“你的作品里为什么没有女性?”[EB/OL]. [2024年09月12日].https://mp.weixin.qq.com/s/GmF3gA7q04ksEICQVQtSeg.
[6] 田兴海. 顾适:我想写那些被忽视的完美女性[EB/OL]. (2020-04-013)[2023-09-20].https://mp.weixin.qq.com/s/UmPhVzraRywuJlSpYDQbqg.
[7] 唐诗佳.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期科幻小说[J].戏剧之家,2017,(21):211-214.
[8] 彭浪.中国女性科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拟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5年第1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世界科幻动态》征稿信息
编辑:林雪琪
审定:邹 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