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巡回审理庭内,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正在公开审理。东湖科学城人民法庭将巡回法庭“搬”到群众身边,彰显了人民法院用心普法的责任与担当。
庭审现场
以案释法,生动普法
“今天咱们主要搞清两个问题:第一,这事是不是你干的?第二,该不该你负责?原被告发表辩论意见时,就围绕这几点说: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是否造成了实际的损失、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被告行为和原告损失之间有无直接关联。”
法庭调查结束后,承办法官许冬冬明确指出本案两大争议焦点:侵权行为是否由被告实施和被告是否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同时他引导双方当事人围绕行为违法性、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等关键问题充分发表辩论意见。
没有使用晦涩的法言法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讲得清晰明了。
抽象的法条,变成了一堂堂“能听懂的法律课”。
“没想到庭审还能这么接地气!”一位旁听人员表示,“法官讲得清楚,我也终于搞懂了什么是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不仅是审案子,更是在给我们上课。”
法院用心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选择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巡回审判,是我院延伸司法服务、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
通过选取典型案件走进基层,让群众近距离接触司法过程,一方面普及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将审判活动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让司法活动从“神秘”走向“透明”,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树立了司法权威。
庭审结束后,许冬冬法官并未立即离开,而是与现场听众交流互动,针对旁听人员提出的法律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进一步巩固了普法效果。
案例启示
知识产权、“核心燃料”
知识产权并非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而是驱动智能时代前行的核心燃料。没有知识产权,任何创新都可能在商业竞争中沦为“裸奔”。
如何平衡知识共享与权利保护,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法院通过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单位协作,既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也引导公众和企业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此次巡回审判结束后,法官还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座谈,针对常见问题提出司法建议,助力提升基层知识产权管理效能,从源头减少纠纷。
巡回审判不仅是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创新普法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的有益实践。它不仅仅是“移动的法庭”,更是连接司法机构与人民群众的“一座桥梁”、开展生动法治公开课的“一所学校”、深入感知社会矛盾的“一个触角”。
未来,我院将继续延伸司法职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科学城法庭
编辑:政治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