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亲资助的“留学生”梦
“我儿鑫磊,要不是你父亲一直在外打拼,这一天根本不可能到来。就算你考上墨尔本大学,没有我给你搭的这个经济基础,你压根出不了国。”
当这句话第八次从视频那头传来,王鑫磊的心里一阵空白。他不反驳,也不哭泣,只是看着父亲翻开密密麻麻的手写账本:“大姑给的 15000、三舅给的 2000、王厂长给的 10000……这些借的,你都要记住还。
如果不是你父亲的关系网,你哪有钱来这里读书。”视频挂断后,他脱下学术的外表——黄反光马甲、戴好头盔——骑上外卖平台的电动车,穿行在墨尔本市中心那条没有护栏的非机动车道上。
车流喧嚣、人潮涌动,那条辅道越来越窄,像他的未来,渐渐变成一个遥远的圆点。
学业与底层劳动的撕裂感
像王鑫磊这样在澳洲留学却不得不在零工中奔命的人并不罕见。最近的数据告诉我们,注册在澳洲大学的国际留学生数量急剧攀升,增长了三成以上;参与工作的比例也高达五成多。也就是说,有数十万留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必须靠打工维持生活。现金工、黑工这些在官方统计里缺席,却在真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王鑫磊说,他并不羞于做这些工作:“自食其力、勤工俭学”,可是,当你看到同学开着豪车、拿着名表,而你却在外卖盒里数着收入与支出,那种落差就像酸辣汤里的辣椒直往心里戳——刺痛,却说不出哪里来。
签证限制、学业压力与法外灰区
按学生签证的规定,课余期间留学生每两周不能工作超过 48 小时,而假期可以不限。这条线看似保护学业,但现实中很多人常常超时工作,因为生活费、房租、课本、甚至买菜的钱,都没有“假期”那么充裕。送餐、清洁、仓库、零售这些行业最常见,他们接班、拼班,只为了把每天的生活拼凑起来。合法的范围之外,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压力区。
租金高涨与基本成本的窒息感
与此同时,“住”这个字像块大石压在留学生心上。房租日益攀升,中位数在大城市里比几年前涨了几十个百分点。食物价格、交通费、电费、网费……这些看似“小项”的开销,加起来就能翻腾出账单的幽灵。很多人的自由时间和心理空间,都被还债、看租单、比价抢优惠占满。
家庭期望与梦想的重量
在国内,有一个“留学就是通往更好未来”的共识。父亲母亲动辄借钱、托关系、压缩开销,为的就是“孩子走出去”。王鑫磊背负着这些期望,却也清楚,很多家长说的“你要回来赚钱”“你这一趟是靠自己拼”的话,其实是把梦想压在孩子肩头的无形重量。他说:“等把父亲欠下的钱还完,我只想过一生,不用跟时间赛跑,不用看谁点外卖最快吃完。”
折射的问题:制度与人性的裂缝
这一条条真实的生活细节,背后是更大的制度问题:签证工时的限制,房屋公寓供给不足,租客权益难以保障,以及生活成本上升速度远超助学金或部分工种的收入增长。有研究显示,国际学生人数虽然回升,但他们并不是房租上涨的主要原因,问题在于住房供应短缺、施工成本高、政策响应慢。
结语:想要的,不只是过得好一点
王鑫磊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辛苦。它是很多异乡学子共同的写照。他们喜欢读书、努力做事,却也渴望一顿不被时间追赶的饭,一个租金合理的住处,一夜安眠的床。他们梦想用学业翻开人生新的篇章,但现实远比教科书难懂。
中澳之间最新新闻热点,
更多新闻热点追踪请点下方关注获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