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今年10月在温州举办的苏永康个人演唱会,在众多网友的持续质疑和投诉下,最终遭到叫停。消息一出,迅速冲上热搜。一边是演出审批部门最初“程序合规、材料齐全”的冷淡回应,一边是公众强烈的不满与抵制——一个曾经涉毒的艺人,难道换一个城市、换一个舞台,就可以当作什么都没发生,重新享受掌声与光环?
这不是苏永康第一次试探复出。早在几年前,他就曾在广东一些城市举办过小型演出。但这一次,公众不再沉默。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发声:我们不是不给予犯错者重新做人的机会,但做人和做艺人是两回事。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站在聚光灯下,收获名与利,也必须承担与之匹配的社会责任。
尤其涉毒,是全社会最深恶痛绝的底线问题。很多网友的留言令人动容:“如果他可以复出,那些牺牲的缉毒警察能复活吗?”这句话背后,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正义观。有些错,一旦犯了,就不该再回到那个被无数人仰望的位置。这不是苛责,而是对牺牲者的告慰、对法治的尊重,更是对年轻一代的负责。
我们也应看到,为什么涉毒艺人总能“灵活试探、伺机复出”?说到底,是机制仍有漏洞。目前,全国缺乏一个统一、透明、动态更新的“劣迹艺人”名单库。各地审批标准不一,给了某些主办方可乘之机——只要“材料齐全”,只要“未被明文列入当地黑名单”,就能报批。这显然是一种懒政,只看纸质流程,不管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资本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只要有利可图,某些演出商就愿意冒险一试,赌的是舆论不会发酵、公众已经遗忘。直到售票信息放出、舆论反弹,才慌忙撤下。这种试探公众底线、漠视社会价值的行为,理应受到严厉约束。
说到底,苏永康演唱会被叫停,是一场民意的胜利。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我们的社会,绝非只有冷冰冰的“程序正确”,更有不容逾越的公序良俗与道德底线。涉毒艺人可以回归普通生活,但绝不适宜重返舞台、重回荧幕,继续做粉丝的“偶像”。
这不是断其生路,而是正本清源。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清晰的法律规范、更严格的行业准入、更主动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总等到舆论沸腾,才来“被动回应”。守护社会的底线,不能总靠网友一次次投诉、一次次发声。真正的制度性约束,必须跑在每一次试探的前面。(山东大学 李佳悦)
来源:河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