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黑龙江省充满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活力。齐齐哈尔市延伸蔬菜产业链,将干菜这一“土特产”打造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铁力市则采用“农旅融合、种养结合”的发展路径,实现“一田多收”,推出秋收体验套餐,发展定制农业,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地各展所长,共同描绘出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致富的多彩画卷。
干菜加工形成产业闭环
在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屯乡东新村,一排排架子在晒场上整齐铺开,上面晾晒着红彤彤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饱满的土豆,几位村民戴着草帽,不时用木耙翻动晾晒的作物,让它们均匀受热。
“我家有32亩地,加入合作社以后,一年能分红4万多元,家里房前屋后的菜园中种植的蔬菜能卖2万多元。农闲时,我在合作社帮着晾晾菜、打打零工,一天能挣一百七八十元,相比没加入合作社时,每年能多收入2万多元。”新屯乡双佳农民合作社社员纪学良说。“合作社共整合土地7719亩,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共6200亩,蔬菜1519亩。合作社共吸纳农户96户,预计今年每户农户能增收2万元以上。”该合作社负责人于凤华介绍。
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新屯乡的干菜不仅摆上了哈尔滨、北京等地的货架,还出口到韩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新屯乡打造了“新屯干菜”品牌,为干菜设计了简洁大方的包装,还贴心地附上了食谱卡,让消费者能轻松尝试凉拌、煲汤、炒制等多种烹饪方法。
新屯乡副乡长丛长青表示,近年来,新屯乡凭借地缘优势,围绕订单农业和定制农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保障依安县的“菜篮子”供应。今年,全乡共种植蔬菜2000亩。为了提高蔬菜产业的附加值,新屯乡引进了一家食品公司进行蔬菜加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闭环。下一步,新屯乡计划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亩。与此同时,新屯乡也在积极规划建设标准化干菜加工基地,以提升干菜品质的稳定性和食品安全水平,实现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城镇胜发村、兴胜村,村民们小心地摘下刚刚成熟的豆角、茄子、土豆等蔬菜,运往当地的干菜加工厂。该工厂的烘干车间里弥漫着浓郁的干菜香气,工人们熟练地将蔬菜进行分拣、清洗、切片、去梗、蒸煮,并将处理完成的蔬菜整齐地铺在烘干架上,送入全自动智能化烘干机中。据了解,制作好的干菜和新采摘的鲜菜都会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销往省内外。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西城镇近年来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推动胜发村、兴胜村以支部联建方式共同发展干菜加工产业,实现“鲜菜”到“干货”的价值转化。如今,干菜加工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黄金产业”。
“一田多收”带来实在收益
在伊春市铁力市,农户们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连片的水稻压弯了穗,玉米地中果实饱满,采摘园里的晚熟浆果缀着晨露……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农旅融合、种养结合”的发展路径在丰收季结出了硕果,让这片土地上充满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
在当地一家农场的核心种植区,农户正在用网兜捕捞小龙虾。“这亩田里,不仅水稻长势良好,田里养殖的鱼、虾、蟹、鸭也能带来不少收益,‘一田多收’让秋收的成果更丰硕了。” 该农场负责人项佳新说。“水稻快收完了,鸭子和鱼虾也到了最肥的时候,一亩田光水产和鸭子就能多赚500—1000元,比单种水稻划算多了。”在该农场中工作的一位农户表示。依托“水稻+鱼+虾+蟹+鸭”的套种混养模式,水田既能种植主粮,又能出产水产品与生态鸭,“一田多收”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当下,正值高钙果、晚熟树莓、圣女果的成熟期,鲜艳诱人的果实使铁力市的采摘园人气满满。“听说这里的晚熟树莓熟了,我特意带孩子来体验‘秋收采摘’。这里既能摘果子,还能体验掰玉米,孩子玩得很开心。” 在当地一家农场的浆果采摘园中,来自伊春市的游客沈先生一边采摘树莓,一边向记者展示了孩子掰玉米的照片。“为了贴合秋收主题,我们推出了‘采摘+秋收体验’套餐,游客摘完浆果后,可以到田间体验割水稻、挖土豆、掰玉米,中午还可以吃一顿用秋收食材做的农家饭,不少游客都觉得这样的体验接地气、很有趣。”该农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铁力市在发展浆果种植的过程中,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确保从5月到10月“月月有果摘”。
如今,铁力市的定制农业也迎来了“交付高峰”,消费者“下单定制”的农产品在田间收获后直接加工、配送,实现了“秋收即交付”。“您定制的20斤有机大米已经收割完了,这是刚脱壳的新米,扫码就能看收割、加工的全过程,下午就能给您发货。”在当地的一家农产品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真空包装的新米、刚挖的土豆、新鲜的土鸡蛋,快递单上的地址涵盖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
在当地农场推出的“定制农业服务平台”上,消费者不仅可以定制有机大米、杂粮等主粮,还能预约秋收体验——提前下单后,在作物成熟时即可到农场参与收割,亲手采摘自己定制的蔬菜、水果。“有个北京客户,每年都带着家人来农场收他定制的1亩水稻,从割稻、打谷到装袋,全程自己动手,他说这样的‘秋收定制’比单纯买米有意义多了。我们的定制大米刚收割完就发货,72小时内就能到达客户手中,复购率达70%。”当地一家农场的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定制农产品的品质,农场建立了“秋收追溯体系”,每块定制农田都有专属标识,收割时全程录像,并在加工环节邀请客户在线监督,配送时还会附带“秋收检测报告”,标注产品的水分、杂质等指标。
近年来,铁力市着力延伸秋收产业链,在种植端推广“一田多收”,提升土地效益;在旅游端结合秋收打造体验项目,激活乡村旅游活力;在销售端通过定制农业实现“产销直连”,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在养殖端构建生态循环体系,让种养相互赋能。
在铁力市的晒谷场上,农户们将刚收割的稻谷摊开晾晒。不远处的民宿里,游客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着用新米煮成的饭与刚捕捞上来的小龙虾,笑声与田间的蛙鸣交织在一起。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9月19日4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