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云河我是云河2025年09月19日 01:22上海
拿到了上海户口的外地人,算不算上海人?
“即便是他真的310的身份证,我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不会把他看作是上海人,在我眼里他还是一个外地人。”小编这话不对,是不是上海人是身份证说了算的,不是你个人说了算的,身份证是政府发的,上海市政府认可他是上海人,小编不认可有用吗?这是一个老乡的跟帖。
这个老乡认为,政府发了身份证,那么这个外地人他就是上海人了。
正巧这个帖子后面有了个跟帖,是个上海网友,这样说“当然有用,我们上海人只认可来到上海入乡随俗,融入上海风俗,说上海话吃上海菜,真正把自己当上海人的。那些排斥上海本地文化,身份证310有屁用,巴子就是巴子。记住,你们是和上海人生活,不是和政府生活,我们不承认就是不承认”。
这个上海网友认为,光有身份证不行,得真正融入上海文化、会说上海话、认同本地习俗,才算“我们上海人”。上海本地人才会认可他们也是“我们上海人”。否则就算拿着310身份证,也还是“巴子”。
我理解那位老乡的说法。从法律和政策上讲,户口就是身份的认定。政府认可了,理论上你就是上海人,法律上你就是上海人,没什么可争论的。这话也没啥毛病,但问题就在于,身份不光是一张纸的事。就像网友说的,你们是和上海人生活,不是和政府生活。
我作为上海人,我更认同那位上海网友的态度——身份是制度给的,但认同是人心换的。我也觉得,光有个户口本、身份证,真的不代表就是“上海人”了。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拿着310身份证,却一句上海话不会说、不爱听、也听不懂,甚至看不起本地文化,看不起上海人,有的还很反感很厌恶上海话,很鄙视上海文化,对上海的文化习俗一点兴趣都没有,就因为政策或者机会拿到了上海户口,那我凭什么从心里觉得他是“自己人”?这不过是个物理概念上的“上海人”,就像你住进一个房子,但不代表你就是这个家的一员。这跟你是哪里来的没关系,跟你的态度有关系。
身份认同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发个证就完事了。你得愿意融入,得尊重本地文化,得有一点共同的归属感。否则,那不过是个冷冰冰的户籍记录,不代表你真正被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所接受。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不是因为有多少人拿着这里的户口,而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方言、生活方式和城市气质。这些东西不是靠一纸公文传承的,是靠生活在这里的人——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共同维护和延续的。
那些排斥上海文化却又要上海户口的人,说实在的,挺矛盾的。你要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带来的便利和机会,却不是这个地方的灵魂。这就像你住进别人家里,却嫌弃这家的装修、规矩和饮食习惯——难免让原本住在这里的人感到不舒服。
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上海人在海外遇到自称是上海人的人,于是用上海话和对方说话,结果对方听不懂上海话,而且也不仅仅是不会说上海话的上海本地人,而是刚拿到上海户口的外地人。虽然他们也有上海户口。有多少的上海人,会认可他们这样的也是上海人呢?
所以我觉得,这场争论的核心不在于“谁才是真正的上海人”,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身份认同这件事。它既是制度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官方的,也是民间的;既是一纸文书,也是一颗真心。身份认同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更像一个光谱——你可以是“新上海人”,你可以保留你原本的文化习惯,但同时,你也应该愿意了解、尊重甚至拥抱上海的文化。这不是讨好谁,这是你选择生活在这里的基本诚意。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新上海人愿意了解和尊重本地文化,老上海人以开放的心态欢迎“新上海人”,双方都往前走一步,而不是划出一条线,互相排斥。完全排斥外来者,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是不是“上海人”,既不只是政府说了算,也不只是本地人说了算。它需要制度上的认可,也需要文化上的融入,更需要时间上的沉淀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很多的老乡就是认为,是不是上海人是身份证说了算。我想,大概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吧,大家对于“上海人”的理解不一样。
身份是入门证,认同才是归属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