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总被一堆“不得不”困住:
孩子的学费单、父母的药费清单、每月雷打不动的房贷,压得人喘不过气;
加班到凌晨,第二天浑身酸痛,工资却没见涨多少;
想补贴家用,只能下班后跑代驾、周末做兼职,可越卖时间越累,连陪家人吃顿热饭的功夫都挤不出来。
翻开《穷爸爸富爸爸》,那句“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入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突然醒神;
原来穷爸爸和富爸爸的差距,从不是存款多少,而是对待时间和钱的思维。
人到中年拼体力、卖时间的路只会越走越窄,怎么跳出“越忙越穷”的怪圈?书里这三个道理,定能帮你找到方向。
01 注意力,比时间和金钱更值钱
书里讲罗伯特·清崎9岁的故事:他想搞懂“怎么赚钱”,拉着好友迈克找富爸爸请教,却只得到在超市干零活,时薪10美分,比当时最低工资还低。
每天整理货架、清点货物,忙得脚不沾地,赚的钱却不够买个玩具。几周后,罗伯特憋着火找富爸爸要加薪,不然就辞职。
富爸爸却反问:“问题在我,还是在你?
想改变我,你永远得等机会;想改变自己,你才能学真本事。”接着,他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继续干,但零薪水。
一开始罗伯特不解,可没了“为钱干活”的执念,他反而发现了机会:
超市会把卖不掉的连环画撕了丢,他和迈克把这些“废品”抱回地下室,开了小图书馆,10美分能看两小时,没多久就赚得比打工多几倍。
这像极了很多中年人:我们总盯着“兼职能赚500”“老板能不能涨薪”,把注意力耗在快钱上;累了就刷短视频、打游戏,看似放松,实则浪费了改变的机会。
其实富爸爸早说透了:时间留不住,但注意力能自己控。把注意力放在学技能、找机会上,比卖时间更能给中年人攒底气。
02 算清时薪,学会“买”时间
穷爸爸总跟罗伯特说:“好好读书,找稳定工作,靠工资最安心。”可富爸爸却摇头:“聪明人不只会卖时间,更要学会‘买’时间。”
他开公司雇人干活,表面是花钱,实则用别人的时间创造更高价值。
不是人人都能开公司,但这个思路中年人能用,先算清自己“每小时值多少钱”,再决定怎么用时间。
比如月薪1万:每月工作22天,每天8小时,时薪约57元。这个数字就是时间的“标价”,遇事一量就清楚:
周末做PPT要花5小时给500块,时薪100块?可这5小时能陪孩子去公园、帮父母修家电,这些错过就补不回的事,比500块珍贵;
买生活用品自己跑超市要2小时,叫跑腿只要30块——2小时值114块,花30块“买时间”反而赚;
为省20块比价1小时,1小时值57块,纯属得不偿失。
中年最亏的事,就是“用高价值时间干低价值活”。点外卖省的做饭时间,能学线上运营;
叫保洁省的打扫时间,能跟爱人聊聊天。这些“买”来的时间,不是浪费钱,是给中年人留的余地。
03 资产不是“有”,而是“用”得值
《穷爸爸富爸爸》最核心的,是教我们分清“资产”和“负债”:
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是资产,能把钱拿走的是负债。很多中年人以为“买房买车就是有资产”,可事实不是这样。
比如房子:贷款买自住房,每月还5000房贷,它是负债,总掏你口袋的钱;可把房子租出去,租金6000,扣完房贷物业费还剩1000,它就成了资产,能“躺着赚钱”。
再比如车:买豪车撑场面,每月油费保养费3000,没带来实际收益,是负债;可买车跑专车,扣完成本月赚8000,或因这车促成几十万单子,它就是资产。
巴菲特说:“找不到睡觉时也能赚钱的方法,你将工作至死。”人到中年,手里的东西不是“囤”得越多越好,而是“用”得越活越好。
闲置房出租、闲钱买稳健理财、把经验做成线上课,这些能生“被动收入”的方法,才是托住中年人的真资产。
04·写在最后
常有人说,人到中年是“不敢停、不敢错”的年纪。可读完《穷爸爸富爸爸》才懂:
中年不是“只能卖时间”,而是“该换种活法”的年纪。这本书从不是教你一夜暴富,而是帮你把“为钱奔波”的思维,换成“让钱为你服务”的思维。
它不会给你“赚钱捷径”,却能帮你看清:
怎么让时间更值钱、怎么让东西帮你赚钱、怎么让中年人不用靠“卖体力”撑起家庭,把日子过明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