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修复工作从原先的零散性、局部性逐渐向整体性、系统性转型推进,各种生态修复项目的密集开展催生了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核心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然而当前国内掌握这一能力的人才与行业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于是生态修复学这一本科专业应运而生。
福建农林大学,正是全国第三所获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其专业设置精准对应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既然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其定位必然是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福建农林大学生态修复学专业走的是“交叉融合”的培养路径,借助学校在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深厚积淀,并结合工程学、景观学及信息科学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构建了跨学科的培养架构,完美贴合生态修复工作的特点——系统性。让学生成为既懂植物生长特性、又有景观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进入复合多元的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落地的学科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搭建逻辑,为了让学生成长为“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专业设计了一套针对性极强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学科侧重于理论架构的讲述搭建,生态修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既包括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搭建知识框架的基础课,也涵盖生态工程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修复原理等直接对接行业实践的核心课,更引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现代仪器分析等适配技术发展趋势的课程。
这种“基础+核心+前沿”的布局,让学生既能掌握生态修复的底层逻辑,也能学会具体的技术方法,尤其像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这类课程的加入,能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监测的现代化工具,而这正是当前生态修复项目中急需的技能,为学生未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扫清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障碍。
课程体系的落地效果,往往依赖于师资与平台的支撑,而这正是福建农林大学生态修复学专业的突出优势所在。该专业有专任教师37位,均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2人,24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6人。这样顶尖的师资力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教学,更能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尖端技术与理念,足不出户上大师课。
如果说师资力量是软实力,那么实践平台就是把理论落地的关键环节,该专业在实践平台建设这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学院依托学校优势,目前拥有学院拥有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5个;生态学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以及碳中和研究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科研平台。这种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国家级真实项目、接触国际前沿技术的机会,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快速应用到实战中,使得个人能力实现最快速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的实践价值并非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而是早已通过具体成果得到印证。依托学院的科研团队,菌草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福建本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到新疆、贵州的石漠化修复,再到沿黄河九省区的防沙固沙,甚至延伸到尼罗河上游的卢旺达开展荒漠治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已落地的成果并非只出现在课本上的案例,而是可以参与其中的项目,无论是跟随导师参与实地调研,还是在实验室参与技术优化,都能让自己的学习过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积累竞争力。
福建农林大学生态修复学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架构、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实力强劲且具备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以及与真实科研项目深度绑定的培养模式,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了“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成才体系,学生能够通过行业相关的项目培养出极强竞争力,这也正是值得选择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