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盐带动减油减糖
培养家庭良好饮食习惯
一起行动起来吧!
减盐、减油、减糖三者看似独立,实则存在关联。你是否在苦恼如何同时兼顾?其实,抓住“减盐”这个关键点,就能巧妙地带动“减油”和“减糖”,实现家庭饮食习惯的升级。这个“9·15”减盐周,让我们遵循这一思路,踏上“三减三健”的旅程。
01
为何减盐是“三减”的先行者?
饮食习惯是一个整体。高盐饮食往往伴随着重口味,而为了满足这种口味,烹饪时通常也会添加较多的油,制作甜咸口味的菜肴时也可能加入更多的糖。反之,当我们决定减盐,就意味着我们开始追求食物的本味,这一转变自然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健康的烹饪和饮食模式。
•减盐带动减油:许多高盐菜肴(如红烧、干锅、酱爆)同时也是高油的“重灾区”。当我们通过蒸、煮、白灼等减盐烹饪方式时,用油量也会自然而然地大幅减少。
•减盐带动减糖:不少菜肴烹饪中常通过加糖来提鲜、中和咸度(如红烧、糖醋),形成丰富的“咸甜口”。主动减盐后,对糖的依赖也会降低,更能品尝出食材自然的清甜。
02
厨房里的“三减”联动实战攻略
将家庭厨房打造成践行“三减”的阵地,可以从以下环节同时落实减盐、减油、减糖。
烹饪调料做“减法”
多采用蒸、煮、炖、白灼等烹饪方式,使用限盐勺或限盐罐以及控油壶来控制用盐、用油量,做到每人每天不超过5g盐,每人每天不超过25g油。
调味品做“替换”
善用天然食材:使用葱、姜、蒜、辣椒、花椒等天然香料为食物提味,减少味蕾对咸味、甜味的依赖,逐步养成清淡的口味。
选择低钠调味品:购买含盐调味品(如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等)时建议对同类产品进行比较,选择“钠”含量相对较低的调味品。
03
超越厨房:多场景下的“三减”方法
“三减”并不仅限于家庭厨房,在日常消费和饮食选择的不同场景都可以主动践行。
点外卖/外出就餐
主动提“少”的请求:点餐时,主动要求“少盐、少油、少糖”,或选择清淡烹饪方式的菜肴,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过水”仪式:对于高油、高盐的菜肴,可以准备一碗清水或清汤,将菜肴涮一下再入口,减少油和盐的摄入。
超市购物
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这是识别“隐形盐”、“隐形油”和“隐形糖”的关键技能。重点关注表格中的“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含量及其营养素参考值%(NRV%)。
比较并选择更健康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主动选择钠、脂肪、糖含量NRV%更低的产品。警惕那些声称“低脂”但可能高糖,或“无糖”但可能高脂的食品。
警惕“健康”陷阱:一些看似健康的食品,如果汁饮料、风味酸奶、粗粮饼干、营养麦片等,可能含有大量的添加糖或脂肪。购买时务必查看标签。
饮品与零食
每天主动、足量饮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倡每天主动、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淡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零食优选天然食材:选择新鲜水果、原味坚果(注意适量)、纯牛奶或无糖酸奶作为零食,取代饼干、糕点、薯片、冰淇淋等高糖高油高盐的加工零食。
04
培养全家人的“三减”意识与习惯
“三减”的成功需要全家人共同共同参与和努力。家人一起主动学习“三减”知识,共同参与买菜、烹饪的过程,一起学习使用定量工具(盐勺、油壶),共同设定每周的“三减”目标,让味蕾和身体逐渐适应。
减盐这把钥匙,不仅为我们打开了健康饮食习惯的大门,更培养了一种关注健康、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从这个减盐周开始,从自家厨房开始,带动全家践行“三减”,收获长期健康,享受食物最纯粹美好的味道!
来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